仲夏(汉语辞汇)详细资料大全

仲夏,是指夏季的中间月份,即午月。午位,中夏之位,斗指正南,后天八卦离卦,万物至此皆盛。夏季巳午未,巳月为孟夏,午月为仲夏,未月为季夏。古语中有:孟、仲、季,代指第一、第二、最后;或者也有用伯、仲、叔的。《释名》:“仲,中也,言位在中也。”

基本介绍 中文名 :仲夏 时间 :斗指正南,即午月(亦指农历五月) 拼音 :zhòng xià 解释 :代指夏季的中间月份 详细解释,历史文化,历史传说,诗词文化,名称来历,公历划分,相关名称, 详细解释 《释名》:“仲,中也,言位在中也。”仲夏为夏季的中间月份,即干支历十二月建的午月,亦指农历五月。因处夏季之中,故称。午月,斗指正南,卦象为离,五行属火,时在仲夏之月,当其时也,万物生长,其势盛极。《书·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北齐书·方伎传·宋景业》:“还至并 , 显祖 令 景业 筮,遇《干》之《鼎》。景业曰:‘《干》为君,天也。《易》曰:“时乘六龙以御天。”《鼎》,五月卦也。宜以仲夏吉辰御天受禅。 仲夏 历史文化 历史传说 五月。又称皋月(见一月“陬月”。皋,同高。讹传五月阴生,欲自下而上)、蒲月(旧俗于端午悬菖蒲于门,并用以浸酒,谓可辟邪,故称蒲月,又称蒲节)、榴月(因五月榴花盛开而来。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诗云:“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恶月(古代迷信对五月之称。《太平御览》二二东汉董勋《问礼俗》:“五月俗称恶月。”)、午月(见一月“寅月”)、建午(见一月“建寅”)、仲夏(见一月“孟春”)、中夏(即仲夏。中,读如仲。再见一月“首春”)、蒲节(见 “蒲月”)、小刑(《淮南子·天文训》:“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午,通五)、鸣蜩(《诗·七月》有“五月鸣蜩”之语)、蕤宾(见一月“太簇”)等。 韩愈 诗词文化 夏日·诗词新调 李磊(诗词新调创始人) 浓荫低树, 清溪通云路。 三二少年摸鱼儿, 知了高歌不住。 岸上忽来顽童, 捡石投入水中。 伙伴一阵惊呼, 鱼儿不知影踪。 名称来历 如果一年时间均匀分成4个阶段——春夏秋冬,那么夏就是正午太阳最直射我们头顶前和后的那1/4年;如果把夏分成三个均匀的段,那么孟夏、仲夏、季夏,就是这三段按时间先后的名称,所以仲夏就是盛夏。盛夏,就是最夏天的意思。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季是最小的古代称呼。明袁可立《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仲夏念一日,偶登署中楼,推窗北眺,于平日沧茫浩渺间俨然见一雄城在焉。” 朱宣咸版画《江南仲夏——我的家乡》 公历划分 如果按公历,大概孟夏是5月,仲夏是6月,季夏是7月。因为夏至那一天太阳最直射我们头顶,夏至总在公历6月21日或者22日,所以公历6月为仲夏。但是在地球北半球,最热的月份是7月,并非仲夏,这可以这样理解,用火加热水,并非火最大的时候,水最热,因为可以有这种情况:火虽然在减小,但是水的温度仍然在上升。 相关名称 在古历法中,一年十二个月依次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