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农氏做出了那些贡献
炎帝神农对中华和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是发明种植,首创农具。《易·系辞下传》云:“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又《沦衡·感虚》说: “神农之挠木为耒,教民耕耨,民始食谷。”《白虎通·号》也说:“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通鉴前编》也说:“炎帝因天时地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与耜都是木制启土工具,是先民当时从事农业生产的最主要的用具。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神农氏对生产工具的改进,势必对生产力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原始农业也因之逐步发展起来。《国语·鲁语》说: “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日柱,能殖百谷百蔬。”
《管子·形势解》说:“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同书《轻重戌》说:“神农作,树五谷谌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下化之。”《淮南子·修务训》也说:“于是神农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古籍虽未明言所种谷蔬的具体名称,但神农时已有人工栽培的稻谷蔬菜则无疑问。
二是制作陶器,首创纺织。在人类发展史上,人工种植农作物与制陶术的发明是原始社会两项最主要的创造,也是人类由原始的茹毛饮血的蒙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迈进的基础。《逸周书》说:“神农之时,……作陶冶斤斧。”《太平御览》卷引《逸周书》则说:“神农耕而作陶。”这是见于古籍较早的制作陶器的记载。《庄子·盗跖》:“神农之世,……耕而食,织而衣。”《吕氏春秋·爱类》云:“神农之教日:‘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织,所以见致民利也。”这虽有用后世男耕女织经济生活去附会远古经济生活的迹象,但毕竟反映出当时纺织业的某些因素已得到发展。
三是发明医药、煮盐,首创琴瑟。相传炎帝神农氏为了解除疾病和创伤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深入山野辨尝各种草木的性味,从而发明草药医治疾病和创伤的方法。《世本·作》说:“神农和药济人。”《史记·三皇本纪》也说:“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盐的发明对于改善营养结构,增强人类体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世本·作》说:“宿沙作煮盐。”《淮南子·道应训》说:“昔宿沙之官,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由此可知,首创煮盐的是炎帝神农的部属宿沙之民。《世本·作》说:“神农作琴,神农作瑟。”桓谭《新论》说神农氏“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又云:“神农氏为琴七弦,足以通万物而考理乱也。”扬雄称赞说:“昔神农造琴以定神,禁淫僻,去邪欲,反其天真者也。”
四是始有地理观念,创立原始天文学和历法学。相传炎帝神农氏造历日,正节气,审寒暑,定为八节,以治农功。《通鉴前编》即说炎帝神农“因火德王,故以火纪,官为火师。春官为大火,夏官为鹑火,秋官为西火,冬官为北火,中官为中火”。这正是天文历法中的所谓“观象授时”。说明炎帝神农部落先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注意了“火”(按即星)与季节的关系,并利用所掌握的天文知识指导农业生产。炎帝神农已产生地域观念,始立地形,甄别考察天下方位。《帝王世纪》说:“自天地设辟,未有以界之制。三皇尚矣,诸子称:‘神农之有天下,地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五万里。’”
五是始作集市,首创贸易。《史记·三皇本纪》则说:“炎帝神农氏……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这也正是《易·系辞下》所谓:“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孔颖达《正义》云:“日中为市,聚合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象物噬啮乃得通也。”日中时设立集市,聚集四方货物,进行以物易物,这也是社会分工出现后所产生的贸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