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钟鼓楼的历史渊源
钟鼓楼曾多次维修。清顺治时参将郑续善补修。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知县白钟麟动员乡里大事修缮。此后经历了多次地震。1927年(民国十六年)大地震后,楼体倾斜下陷,部分构件断裂脱卯,楼顶层层渗漏,有倒塌危险。中华人民***和国成立后,曾经几次维修,1981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中***永昌县委,县人民政府报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对钟鼓楼进行了落架重修,1984年6月24日动工,1986年6月底竣工,7月28日由省、市文化部们参加剪彩验收。维修坚持修旧如旧,保持原样。通天柱选用优质红松,椽材精选祁连云杉,飞头斗拱多取原件。用南山石制础,以钢筋混凝土固基。由北京琉璃制品厂重造琉璃瓦兽八卦式宝顶。请国内各地知名书法家依原文重书匾额。由咸阳古建筑维修队彩绘。由县离合器厂新铸高1.35米,口径1.1米,重1吨铁钟。由县木器社等单位新制面直径1.6米大鼓一面。对损坏的风铃等原件,均恢复原样。这次维修,***用经费53万元。其中群众集资1万元。总用工2.6万个。1994年,县政府拨款5万元,对永昌钟鼓楼一层木件重新油漆彩绘; 2000年,县政府拨款对钟鼓楼一楼地面进行了防渗水技术处理;2002年,县政府拨款对钟鼓楼四面门洞加固了不锈钢金属围栏,有效地保护了钟鼓楼的外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