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要求进步太多?

不进则退,而冒进更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中庸》说:“行远自迩,登高自卑。”意思是说行千里路总得从短程起步,就算攀登上千仞高山也得由低处开始,如果基础打不好,是不可能有很高的成就的。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就从那细小的萌芽开始生长,就从那一撮泥土筑起,就从此时此刻开始,从坚实的土地上迈步,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一个人心性高傲、目标远大固然不错,但目标犹如靶子,必须在你的射程之内才有意义。

我国台湾企业巨头王永庆,从初期创业到步入成功,从小米行到大公司,一步步走过来。他被人们称为“经营之神”,可他自己却认为,这一路走来只有艰辛,没有神话。曾有人写文章称王永庆是“收集树枝桠的人”。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年,由于台湾木材销路好,商家大量砍伐,可是他们要的只是树干部分,而大量的树枝桠全都被白白地抛弃而浪费了。王永庆想,台湾的棉花产量严重不足,一直靠进口来补充,如果利用这些废弃的树枝桠制造人造纤维,以替代天然纤维,一定会有广阔前景。

经过考察论证,1964年,王永庆开始创办台湾化学纤维工业公司。两年半以后,台南新化八卦山下矗立起了一座当时世界首创的连贯作业的人造纤维工厂。它使大量过去被抛弃的木材废料变成了纺织纤维,既节省了外汇,又降低了成本。

王永庆一生干过不少行业,而他无论干什么,都表现出“拣树枝桠”式的独到眼力。15岁那一年,他走出山区,挣钱帮助母亲养活一家人。他独自一人来到台湾南部的嘉义县县城,在一家米店里打工。后来他自己开了一家米店,他的米店的营业额大大超过了同行店家,生意越来越兴旺。接着他买来碾米设备,买进稻子碾米出售,这样不但利润高,而且米的质量也更有保证。

抗战胜利后,台湾的经济也开始复苏,建筑业起步最快。王永庆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便抓住时机,抢先转向经营木材,结果大发了一笔。这个一无所有的农民的儿子,居然成了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商人。

后来,经营木材业的商家多起来,竞争越来越激烈。王永庆看到这一点,便毅然决定退出木材行业,决定大胆进入塑胶业。虽然他对塑胶工业是外行,但他向许多专家讨教,还拜访了一些有名的实业家,对市场情况做了深入细致地调查,发现了别人忽略的东西。他认为,烧碱生产地遍布台湾,每年有70%的氯气可以回收利用来制造PVC塑胶粉。这是发展塑胶工业的一大优势。

年,他与人合作,筹措了50万美元的资金,创办了台湾岛上第一家塑胶公司。3年以后建成投产,首批产品100吨,在台湾只销出了1/5,明显地供大于求。按照常规,供过于求时就应该减少生产,可王永庆却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扩大生产。这一来,连他当初争取到的合伙人,也害怕得不敢再跟着他冒险了,纷纷要求退出。

精明过人的王永庆,把前途看得很光明,他毅然变卖了自己的全部财产,买下了公司的全部产权,使台塑公司成为他独资经营的产业。

王永庆当然是经过审视分析的,决不是瞎胡闹。他研究过日本的塑胶生产行情,当时日本的PVC塑胶粉产量是3000吨,而日本的人口不过是台湾的10倍,所以,他相信自己产品销不出去是暂时的,并不是真的供过于求,而是因为价格太高。他知道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做。

第二年,他又投资创办了南亚塑胶工厂,直接将一部分塑胶原料生产出成品投放市场。事情的发展,证明了王永庆的决策是正确的。随着产品价格的降低,销路自然打开了。台塑公司和南亚公司双双获得了很高的效益。从那以后,王永庆塑胶粉的产量不断增加,从最初的年产1200吨,发展到现在100万吨,使他的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胶粉粒生产企业。

进入90年代,王永庆的产业已发展成一个跨行业的企业集团,包括16家大企业公司,拥有员工4万多人,股东10万人,每年的营业额高达1650万新台币。

王永庆在企业界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人们把他与被称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电器的创始人相比,称他为台湾的“经营之神”。

不切实际地求大求强,想成功想疯了都没用。你越是厌卑近而想高远,你便越深地陷入卑近,高远永远对你高远着。为什么?果真是命运之神压制你、限定你了吗?绝对不是。

心性高傲、目标远大,固然不错。但目标犹如靶子,必须在你的射程之内才有意义。如果目标太偏离实际,反而无益于你的进步。因此,目标不能脱离于实际。有了目标,还要为目标付出代价,付出努力。如果你空有大志,而不愿为目标的实现付出辛勤劳动,那你的“理想”永远只能是胡思乱想,一文不值。

好高骛远者既脱离现实,又脱离自身。他总是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或者以为周围的一切都在与他为难,或者成天牢骚满腹,认为这也不合理,那也不公平,张三不行,李四也不怎么样,唯有自己出类拔萃。毫无自知之明,是好高骛远者的突出特征。

好高骛远者在人际关系中也是最不受欢迎的一类人。对地位比他高的人,或者巴结奉承、奴颜卑膝,或者不屑交往,认为他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而对地位比他低的人,则一律鄙视瞧不起。若他是个工人,则瞧不起农民,开口闭口都是乡下人这样脏那样丑。若他是个干部,则瞧不起工人,开口闭口“212贩子”这样没修养那样没德行。结果,地位比他高的人瞧不起他;地位比他低的人也同样瞧不起他,他两头受鄙视,成了被抛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