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中的“拜榜”,究竟是怎么回事?

今天接着说科考的事。

在榜单填录完成之后,是一定要卷起来横放在桌案之上的。然后总负责人以及主考官们都穿好朝服,行九叩之礼,才能捧出去发布。

堂吏们称此流程为“拜榜”。

纪晓岚认为,这其实是很有问题的。

以公事论,榜单上都是举子,考官为什么要拜举子呢?

以私情论,榜单上都是门生,老师又凭什么要拜学生呢?

有人用《周礼》解释,说上古就有小官呈送人口统计数据时,王拜而受之的典故。王都可以拜,你们这些考官为什么不能拜?

这实在是牵强附会了,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

放榜之日,一定要有一份题名录上呈给皇帝,但是这份名录不能提前写,必须是拆卷之时,念一个名字,榜单上便写一个名字,负责写榜的人还要再用纸条把上榜的考生一一录下,这才有了那份名录。直到纪晓岚生活的时代,纸条还被称为录条,就是这个缘故。

这份名录也是要放在桌案上接受礼拜的,就像臣子在呈递奏章之前先要拜过一样。因此上,不到放榜那一天,名录就写不出来;名录写不出来,榜也就放不出去。故,这份名录一定是和榜单一起放在桌案上,但是皇榜大,而名录小,灯光闪耀之下,往往只能看见榜,于是下人们就误以为是在“拜榜”了。

后来,有时名录尚未完成,天就放亮了,而天亮就要发榜;也有时考官急于复命,于是先拜名录,赶紧拿进宫去。于是,就出现了正式行拜礼时桌上没有名录的情况,久而久之被视为常态。

既然行礼的时候可以没有名录,那名录自然也就不着急写了,最终就变成了有榜而无录,那叩拜的对象自然也就转移到了榜单身上。

纪晓岚曾经向先师阿文勤公请教过这个问题,他就把上述李文贞先生的观点说了一遍。这位李文贞就是当年阿文勤参加考试时的主考官。

故事完。

生活中有些事,如果没有知情人士讲解,那是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的。我指的可不是明星八卦、阴谋论或者什么内幕,而是那些大家习以为常,却谁也不知道为什么的事情。

二战时期英国空军有一个规定,要用“骆驼粪”来擦战斗机的皮革座椅。看起来挺深奥,想起来没道理,只是谁也不问而已。

直到后来某位老兵揭秘,几十年前在北非沙漠作战时,曾大量使用骆驼运输物资,但鞍座是用牛皮做的,味道很重,骆驼不喜欢于是罢工。士兵只好用骆驼粪便来擦拭皮具以掩盖气味,没想到这个做法居然被当作规矩一直保留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