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八卦玄学?

玄学是继两汉经学而起的,他的明显特色是道家思想的复兴,但又不完全同于道家思想,他其实是一个融儒、释、道为一体的学说,但基本指导思想还是从道家思想提炼出来的“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思想。由于玄学崇尚轻叹、放荡不羁、超然无物、潇洒飘逸、自然无为、一表达自我为主要目的,所以对服饰的传统礼法表现非常蔑视,这直接反映到当时人们的服饰观念和服饰风尚的变化上。人们对服饰个性化的追求,是对传统冠冕制度的轻视以及对传统礼法的唾弃,深刻影响到这个时期的服装的款式。夏朝时,奴隶主为了稳定内部秩序,维护奴隶制度的通统治和森严的等级制度,把服饰作为“礼”的内容规定下来。服饰除了蔽体的功能外,还被当作分贵贱的工具。于是,登记制度和相应的章服制度就出现了:皇帝的冕服为章服制度最高级别,其他人的服装则依据社会地位的高低如同金字塔般延伸下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装款式打破了秦汉时期服装上的“以礼治天下”的观念和制度,服装款式可以因“日月改异”而“无复一定”、“所饰无常”。服装款式非常自由,每个人都可以与众不同,款式上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无论男女贵贱,均以大袖、褒衣博带为时尚。一些人为了追求自由奔放、自然飘逸的境界,使服装越来越趋于宽大。宋孝武帝刘俊继位是,周郎上书说:“一袖之大,足短为两,一裙之长,可分为二,槛车吗不知贵贱,视冠服不知尊卑。”又有《晋书·五行志》记载》:“晋末皆冠小而衣裳博大,风行相放,舆和成俗。”可见这种将旧衣服宽大之风成为一种风尚,以致尊卑不知,贵贱莫辨。这个时期,男子主要流行大袖衫,颜面了几个世纪。这个时期的大袖衫与秦汉时期的袍服有着明显的区别。汉代习惯在袍的袖端装有一个收剑的袖口,名为“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宽衫则不用这种袖口,袖端宽敞。由于不受“祛”的约束,衫子袖口乐曲宽大,上至王公名士,下至黎庶百姓,皆宽衫大袖。这个时期的大袖衫有单夹两式。一般做成对襟,中间有襟带相连;有的人也不用襟带。两襟敞开大袖衫的穿法也多种多样,有的人穿在身上,有的人披搭在肩,有的人敞开领襟,有的人袒胸露臂。南京西善桥墓出土的砖刻壁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中,人物的衣着就是这种装束,这些文人儒士都穿着宽敞的衫子,衫领敞开,袒胸露怀,或赤足,或散发,放任不羁,轻蔑礼法。所谓“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的衣规服制在这一时期完全被打破。北方少数民族中,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的“褶裤服”不仅在众院流行,而且普及到了南方民间,中国男子服装开始了从上衣下裳向上衣下裤的转变,裤褶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服装和秦汉时期的一种军戎服装,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骑马奔驰时也穿较短的上衣。这种服装在秦汉时期被称为“襦裤”,一般穿在里面,襦裤外面必须加袍裳。只有骑者、厮徒等从事劳动的人为了行走方便,才直接把裤露在外面,可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据《三国志·崔琰传》记载,魏孝武帝为世子时,穿裤褶出去打猎;《宋书·帝纪》说宋后废帝就常穿裤褶而不穿衣冠;《南史·帝纪》则说齐东昏侯把戎服裤褶当常服穿。到了南北朝后期,还出现了折裥缚裤的形式,褶衣式样更多样化。一宿有宽窄长短等不同形制。衣襟出了大襟外更多的采用对襟,有时还将衣襟下摆裁成两道斜线,两襟相掩,在中间形成一个小小的燕尾,这些都是依照个人喜好而定,裤也有小口裤和大口裤,但以大口裤更为时髦,为了穿大口裤时行动方便,就用锦丝带截为一米长,在裤管的膝盖处紧紧系扎,称为“缚裤”,乍看上去很像裙装。后来到了十六国时期,女子也着裤褶。《邺中记》记载:“石皇后出,以女骑一千为卤薄,令冬月皆着紫纶巾,蜀锦裤褶。”《晋书》卷一〇六《石季龙载记》亦记载:“石季龙常以女骑一千为卤薄,皆着紫纶巾,熟锦绔,金银镂带五文织成靴,游与戏马观”可见,上衣下裤哭的哭着福已经完全成为了主要流行服装。受玄学飘逸潇洒之风影响,南北朝文人中还有披鹤氅的。鹤氅用鹤的羽毛编织,又宽又大,既可以做裘,可以避风雪,自由飘逸。还有人为了更好地张扬个性,用孔雀毛为裘,潇洒飘逸之风在女子服装中也有体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一种女装叫杂裾服,这种服装的特点主要集中在衣服下摆部位,通常将下摆裁制成三角,上宽下尖,层层相叠,名曰“垂”,另外在周围缀以飘带作为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