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白云轻出谷,好随明月护柴关
曾经美国作者的一本《空谷幽兰》,唤起了几万人中国人聚集终南山。
是否拉动了几个高山小村的GDP?大概率不会。
首先住那的人“坐吃山空”,不事生产;
其次“长安米贵,居亦弗易。”
故知不能久远,终会作鸟兽散。
所以赶潮流的人先得搞清楚:
大师为甚么山居?
山水在“他”眼中,究竟是甚么样子?
“他”在山中,又做些甚么营生?
憨山精通三教,解过老庄。
在大师的言谈之间,“内丹道”也一览无遗:
若用一些精气神、五行八卦阴阳词汇,换掉他语录中的一些个典型的禅宗术语,那就是“丹经”了——懂得这个,再来对话。呵呵,不懂的,继续练你的道家气功,把任督二脉捯饬通了再说。
《忆山居六首》无法精选,篇篇都是精品:
大师的《山居二十首》,聊做几个文字订正外,亦无可挑。
懂的,自然懂得他在说什么:
如一句“内外一齐拈却,大千世界全身。”
多么直白,还用说么?
或者,请吕祖说,“一粒粟中藏世界”。
又如一句 “正对寒灯独坐,忽将鼻孔冲开。”
不知这般光景的,说也等于无说。
试以说之:
道系套住牛鼻子后,道祖退休了,他骑着青牛去悠哉去隐居了。
佛系摸到牛鼻子后呢?
开始“吹牛”——
不把它“吹死”不罢休;
不吹它到“涅槃”不罢休:
嗯嗯典雅的说法是“人忘牛寂,触境圆成。”
释道的分道扬镳,就是在“得一”后:
一家以“抱一为天下式。”
一家说“本来无一物。”
纯粹世界观的问题,
这和谁究竟不究竟,没有任何关系!
紫阳真人道:
“未炼还丹莫入山,山中内外尽非铅。”
噢,当然了,真人的“入山”与世人之“入山”,也有关联也无关联,真人还另有寓意……
所以高僧说,“斗大一庵居,其中任卷舒。云霞生户牖,星月挂庭除。 念息心愈寂,尘消境自如。南熏时入座,飒飒六窗虚。”说“透出无事关,始遂居山计。”
所以说,不懂个中意境的,山居亦难矣,盖为一时兴起。
《山居二十八首》下,大师留言:
注意那个 “略无次第” 说,啧啧,几乎全部的禅书、丹经,都是这个风格!
现代“气功学”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内丹契歌,做次第化了。
这是二十八首中,意境比较明显的。
咦?“不许白云轻出谷”?
山中白云之出谷与否,岂由“人为”左右?
尔时,唯“无我”者,才能“为之”!
盖我即山水山水即我故——这就是青原的第三参境。
“白云”能超出“人为”的掌控范围,它能超出山水的掌控范围么?
或问,山水又如何怎么掌控?
老子教过哈,“无为而无不为”——人做不到的,山水做得到!
造物做得到!!
自然做得到!!!
所以说人,必须敬畏自然!
老子观察发现,山水、造物、大自然,以其“无为”实现了“无不为也”。
但从修行角度说,它不是无条件的,条件是芥化须弥,或炼精化炁。
尔时,山水“遍及一切处”哈,“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这坑挖得太大了,或者说,如此这般的心境,白云啊——这里隐代吾人“意识”——谅你如何走得出?如何颠倒妄想?
恰如神僧普庵说, “无底琉璃井,忽尔堕其中。胜修万劫功,跳出跳不出?”
话又说回来了,心大如宇宙,那人在哪?
是的,某种意义上说,无处容身,一死了之——
所以说“芥纳须弥”、“遍及一切处”啊等等,即是譬喻,也不是譬喻——
经典上的这些直白之说,就是对“无我之境”的妙言,佛说“法界”道谓“药镜”。
那么,诺大之山水,在“无我”眼中,究竟什么样咧?“一拳石”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