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火烧庆功楼”?
所谓的“火烧庆功楼”只是一个民间传说,根本不是史实。因此哪怕是问朱元璋本人你为何要“火烧庆功楼”,也是没有答案的,没发生过的事该怎么回答呢?那么这到底是老百姓自发鄙视朱皇帝大杀功臣的行径,还是后世为了丑化朱元璋故意编排的呢?笔者就来聊一聊这个问题。
火烧庆功楼“火烧庆功楼”的故事版本“火烧庆功楼”这个故事,据说出自《大明英烈传》。不过笔者查了该书的回目,似乎并没有这一回。又有说这个故事来源于晋剧。大致内容是这样的:传说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在南京鼓楼岗的山坡上造了一座庆功楼。当时所有的功臣都认为这是皇帝为了纪念他们的功劳,只有军师刘伯温看出了朱元璋意图杀害功臣的真实目的。
为了避祸,刘伯温向朱元璋提出退休回乡养老。并且在临行之前告诉自己的好友徐达,让他在朱元璋于庆功楼宴请群臣之时,千万一定要跟在皇帝身边寸步不离。徐达听了刘伯温的话,果然在宴会那天跟着皇帝及时撤离,而其他还在楼中的功臣却被朱元璋下令用大炮轰楼,全部葬身火海。谁知徐达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回家之后他忧郁成疾,背上还生了个毒疮。于是朱元璋送来发物烧鹅,徐达吃了以后含泪而逝。
徐达吃烧鹅从故事本身来看,充满了无法自圆其说的历史硬伤,这当然是民间传说不可避免的问题。笔者举例来说明一下:历史上刘伯温死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那显然“火烧庆功楼”的发生不会晚于这个时间点。另外从故事可知,徐达在宴会结束后短时间内就因为吃了烧鹅毒发身死。但实际上徐达死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比刘伯温晚死了近10年。光从这一点,“火烧庆功楼”的故事内容就已经假得不能再假了。问题在于明明这个故事漏洞百出,为什么还会流传下来呢?
这跟朱元璋确实屠杀了大批功臣有关。老百姓并不关心你是否分批次、分时段地处理功臣,也并不关心这些功臣是否该死,更不关心杀了这些功臣是否有利于明朝的统治,老百姓只看结果。但是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笔者以为有必要谈一谈发生在洪武朝三次大规模屠杀功臣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朱元璋三次屠杀功臣
1、胡惟庸案: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正月,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胡惟庸彻底倒台。胡惟庸案,本质上是皇权对日益坐大的相权不满的结果。因此虽然当时处理了不少胡党,但仅限于文官集团内部,对于开国武将勋贵集团基本没有触及。如果没有后续李善长案的株连,仅仅一个胡惟庸案,似乎还不够格称为屠杀功臣。这只是一场对于宰相权力的精准打击。但是到了朱元璋晚年,胡惟庸案却成为了一个筐,只要是不顺眼的对象都可以往里面装。
2、李善长案:于是乎我们看到在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以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为首的大批淮西勋贵被打为“胡党”,最终惨遭处决。李善长案涉案公侯名单如下:韩国公李善长、申国公邓镇(卫国公邓愈之子、李善长外孙女婿)、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荣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河南侯陆聚、宜春侯黄彬、南雄侯赵庸,济宁侯顾敬、靖海侯吴忠、巩昌侯郭振、辽东都指挥使梅义。
此外早已去世的追封滕国襄靖公顾时、追封海国襄毅公吴祯、追封陕国宣武公郭兴、追封永国桓襄公薛显、追封许国襄简公王志、追封沂国武毅公金朝兴、临江侯陈德、汝南侯梅思祖都被追论为胡党。根据笔者在以前文章的分析,李善长一案其实是太子党和少壮派官僚的一次联合发难。朱元璋被迫处死了大批对自己忠心耿耿的老兄弟,以换取帝国未来接班人的安心。无论是李善长还是陆仲亨、唐胜宗或者费聚,他们都没有任何反对朱元璋的理由。这些人早已位极人臣,换个皇帝他们能做太子还是咋滴?何况他们和新皇帝的感情,还能比和老朱更好吗?
3、蓝玉案: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皇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在考虑了小半年之后,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放弃了有着极强军方背景的朱标元嫡朱允熥。次年二月,朱元璋发动蓝玉案,将剩余的开国勋贵几乎一网打尽。蓝玉案涉案公侯名单如下:凉国公蓝玉、开国公常升,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会宁侯张温、沈阳侯察罕、普定侯陈桓、舳舻侯朱寿、宣宁侯曹泰、东平侯韩勋、安庆侯仇正、怀远侯曹兴、全宁侯孙恪、西凉侯濮玙、东川侯胡海次子胡玉、东莞伯何荣、徽先伯桑敬。
同时在随后的两年里,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定远侯王弼、永平侯谢成作为蓝玉案的余波一一被杀。蓝玉案,是朱元璋为了保证皇太孙朱允炆能顺利登基所做出的一次壮士断腕。虽然残酷,但并不是朱皇帝本人突然精神失常,而是综合考虑之后对王朝本身的最优方案。至于因此导致日后靖难战争之时,朝廷缺乏大将,那又是后话了,再说毕竟皇位依然在朱家人自己手上。
朱元璋画像结语:民间故事固然漏洞百出,不值一驳。朱元璋屠杀功臣,都发生在国家形势基本稳定以后。至少在刘伯温还活着的年代,云南、辽东都不在明朝的版图,北元还有皇帝,朱元璋是不会失心疯到去“火烧庆功楼”的。但是朱元璋在屠杀功臣这一点上,毕竟也没得洗。不管是文人恶毒诅咒也罢,满清故意编排也好,至少朱元璋这个屠夫形象,在民间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至于功臣们死后,明朝是不是会变得更好,老百姓是不管的。只要有八卦故事听,管你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