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史料记载“鬼谷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鬼谷子,姓王名诩(或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华夏族,一说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一说说是战国时期魏国邺地人(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香菜营乡谷子村)。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道家、兵家、是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他的弟子有兵家:孙膑、庞涓,纵横家:张仪、苏秦?。

他通天彻地,兼顾数家学问,人不能及。一是神学:日星象纬,占卜八卦,预算世故,十分精确;二是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军,鬼神莫测;三是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口成章,万人难当;四是出世学,修身养性,祛病延寿,学究精深。

鬼谷子,姓王,名诩,后因隐居于泰山脚下的鬼儿峪(即鬼谷)而被尊称“鬼谷先生”。公元前390年,人到中年的魏国大夫王错喜得贵子,便请来一位相师给儿子看相。相师出言:“非常相,非常事,非常得,非常失。”王错问相师何意,相师道:“此子相貌非常,必成非常之事;主人早年无子,40方得,故谓非常之得;非常之得,便为过孝;喜之太过,必有大失,此谓中和。”

王诩3岁时,其母因病不治而亡,这便是相师所说的大得之后的大失吧。自此,王错便更加爱怜这幼年丧母的儿子。王错是魏国重臣,经常伴君左右,因此练就了一套巧妙的进退之策,而且经常请大臣们到府中谈诗论文、商议国政,***同研讨敬上驭下的计策。幼时的王诩经受父亲的熏陶,自少年时代起就对政治勾斗、智谋权术兴趣颇浓。

一天,王错又邀请同朝的官员把酒议事,这次议的焦点是一个叫吴起的人,王诩听出父亲与此人政见不和。待宾客离去之后,王诩问父亲:“吴起何许人也?”父亲说道:“吴起乃卫国的富家子弟,爱好兵法,曾跟曾参学习儒术。此人无情无义,不忠不孝,为人飞扬跋扈,盛气凌人。若留在魏国,必生祸患。”

商文得到王错等人的支持,夺取了相权。自此,吴起与王错之间的派别之争愈加白热化。王诩当时年纪虽小,但对于这些政事却是十分关注,他明白父亲与吴起已经没有化干戈为玉帛的可能,他们的分歧永远也难以弥合了。15岁之前的王诩,就在这样的政治纵横、权势之争下成长。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懵懂无知的少年,不管天文地理、占卜星象,他都已经涉猎其中,其中最感兴趣的是当时儒家承传的《周易》,因而事物阴阳变化、五行交替的道理他都烂熟于心,并试着用这些道理察人谈吐,为人卜卦。

《巫咸星经》、《春秋》、《黄帝内经》、《孙子兵法》这些书籍中的知识他也化为己用,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涵养,尤其在谋略权术方面最为精深。以他当时的学识,早已不仅仅是同龄人的佼佼者,甚至连他博学的父亲有时也自叹弗如了。于是王错提笔给在洛邑的妹妹写了一封信。就这样,刚满15岁的王诩,带着对未知世界的无限向往,踏上了洛邑求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