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开始从左往右的书写顺序?
郭沫若先生
中华人民***和国建国初期,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郭沫若先生,便向毛主席提议:改过去竖向的书写方式为横向书写方式,把从右往左改为从左往右。因为人的眼睛,左右转动所看到的角度和区域,要比上下转动所看到的角度和区域都广阔的多。这样横着书写和看书就会减轻眼睛的疲劳程度。同是郭沫若也建议进行文字简写、使用拼音。
古人的书写习惯是从右往左,实质也是从西往东,这一点上与今人实质是相同的,而这正是地球自转的方向。这种写法源于八卦,后来就成为习惯了。
略懂《易经》的人都知道,八卦中的方位是:左东右西、上南下北,刚好与现代地图的方位相反。成语中的天南地北一词就是来源于此,因为上为天为南,下为地为北。
为什么会产生刚好相反的方位呢?其原因在于前者是在地观天,而且是站在中国的地上观天,因而是一种仰视的角度。后者是“在天观地”,则是一种俯视的角度。
古人的那个定义是怎么得来的?我们假设有一个古人站在中国地上,并在地上铺一张纸,面南背北,左东右西站好。再把方位写在自己前后左右的地上的纸上,然后拿这张纸来看,这就刚好符合八卦图上的方位了。如果让这个古人转体180°来看地球,就是面北背南,左西右东,也与地图方位一致,所以二者在本质上并无区别。
我们假如把坐标系中的横轴掉转180°,使之符合于古人的书写习惯,同时使之符合于八卦的方位。再根据古人规定的“左为阳,右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的定义来建一个模型,将会得到一个惊人有趣的结果:我们发现古人的那一套既符合自然原理,又符合数学原理。
我们来看上面这个图,它把数学中的坐标和八卦的方位合画在一起。
1、在自然界中,太阳东升西落,所以东为阳,西为阴;南方气候炎热,属火为阳,北方气候寒冷属水为阴;所以东南为阳中之阳太阳,西北为阴中之阴太阴;东北为阳中之阴为少阴,西南为阴中之阳为少阳。
2、在古人的定义中,左为阳,右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所以左上阳中之阳为太阳,右下阴中之阴为太阴,左下为阳中之阴少阴,右上为阴中之阳少阳。
3、我们看坐标中横轴和纵轴的箭头方向可知,左上象限为正正,右下为负负,左下为正负,右上为负正。假设正为阳,负为阴,也就是左上为阳阳(太阳),右下为阴阴(太阴),左下为阳阴(少阴),右上为阴阳(少阳)。这既符合自然界的实际,又符合数学中的性质,三者是一致的。我把三种属性画入同一图中,称之为“自然、数学、八卦方位三合一”图。
总之就是古人的很多习惯都来自于八卦,并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卫生习惯所导致的。
辛亥革命后, 但真正通行是在中华人民***和国成立后,改正了这一习惯。汉字的书写顺序正式变为由左至右,由上到下的时间是1954年,因为1953年的学生课本的书写顺序还是由上到下,由左至右;1954年的学生课本正式变为由左至右,由上到下。1955年1月1日《光明日报》首先实现横排。1956年1月1日,《人民日报》和地方报纸一律改为横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