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考——思考的罗盘
系统思考匮乏病,你有吗?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局限思考
专注于个别事物或某个细节,想通过研究、解决一个个局部来把控整体,但是结果却事与愿违。比如,节食减肥的我、疯狂撸铁的你,可是因为各种原因、借口,几天就放弃了。没有全面了解身体的机能,从多方面进行合理安排(饮食、运动、睡眠、心情、节奏等等),是很难减肥成功的。
“只看眼前、不看长远”——温水煮青蛙
例如,环境问题,由来已久。从近代工业革命牺牲环境换发展的英国雾都,到澳大利亚上空的臭氧破洞,再到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交替席卷世界,以及最近的疫情,都在告诉我们线性的思考、静态的思考问题早已无法解决当今错综复杂的世界问题了。警钟已响!
3、“只看现象,不看本质”——浮于表面
不问前因、不究根源、不管后果,好像已经成为大部分网民跟风的日常了。跟着一个个莫须有的帖子、文案、口水文,闻风而起,乱加评论,还美其名曰“言论自由”。“言论自由”的前提是“论”,言之前的探究和理性的分析才是可以发表的自由。而当下,扑风捉影蔚然成风,有质量的思考却少之又少。
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的解决顽症呢?
就像爱因斯坦所说:要想解决当今世界存在的各种问题,就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思维水平上。
以上问题之所以出现,其根源就是人们现有的思维模式。如果思维模式不变,这些问题就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人们一直在探索有效、可行的新的思维模式,这时,系统思考就慢慢的应运而生了。
所谓系统思考,是指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它不是割裂地、局部地、静态地来看待问题,而是关联地、整体地、动态地来审视问题。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邱昭良教授的这本书《如何系统思考》,就是系统思考书籍中最为接地气,更容易上手的工具书,它与市面上同类书籍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他的实操性,没有过于晦涩的理论介绍,而是更好的一步一步带你来学习和应用如何系统思考,所以作为入门书籍是极好的。
什么是系统呢?
想要了解系统的基本结构,我们先来看一个著名的哲学悖论——“忒修斯悖论”,这是罗马帝国时期,一个叫普鲁塔克的哲学家提出的。他说,忒修斯有一艘船,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船体如果有木板腐烂了,会被马上替换掉,久而久之,这条船上所有的木板都重新被换过了一遍。那么问题来了:这艘忒修斯之船,还是原来那艘吗?
“忒修斯悖论”实际上问的是,一个物体,是不是等于组成它的各个部分的总和?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当船上所有木板都被更新了,这条船当然也就是新的了。无解?
再问一个问题:我们的身体,每隔7年,所有的细胞都会更新一次,难道我就不是我了吗?
另一个问题:我们的学校,学生每隔几年就换一轮,老师和校长也在换,校园也可能搬迁了,母校还是我的母校吗?
凭直觉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应该并不等于组成它的各个部分的简单加总。那么,它到底等于什么呢?
其实,如果用系统来解释,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无论是一艘船,一个学校,还是人的身体,都是一个系统。根据这本书的定义,系统不是一堆事物的简单集合,而是由一组相互连接的要素构成的、能够实现某个目标的整体。任何一个系统,都由三种要件构成,分别是要素,连接,功能。
比如忒修斯之船,它的要素是一堆木板,连接就是这些木板的相对位置和铆合关系,也就是这艘船的结构,而功能就是航行。再来看一个学校,要素就是学校里的师生、建筑和教学设施,连接就是把这些要素整合在一起的关系,比如校规校纪、教学方法、学习氛围,以及师生、同学关系等等,学校的功能就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但是,一堆沙子就不是一个系统,它只有要素,但要素之间没有固定的连接,也没有***同的目标。
搞清楚了系统的要素、连接和功能,现在,我们就可以回答“忒修斯悖论”了。忒修斯之船只是要素更新了,而连接和功能没变,所以它仍然是原来那条船。
如何才能做到系统思考呢?
邱博士在这里引入了思考的魔方:分别从思考的“角度”(是动态变化,还是静止)、“深度”(是浮于表面,还是洞察内在结构)与“广度”(是局限于本位,还是看到全局)。我们要想实现思维的转变,就需要从以上三个维度进行拓展和转换。
今天来分享一下拓展思考广度的一个工具—— “思考的罗盘”
我们带着小案例来一起学习使用这个思考罗盘
第一步:明确关键问题(可以是你的工作任务、核心问题或者它们的衡量指标),将其写在“思考的罗盘”的中央。
目前分舵线下活动运营一直都是我们的重中之重,基于前期一直无法保证线下活动,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议题——线下活动无法进行。
第二步:列出完成此项工作必需的利益相关者(实体)
列出与此项任务、课题或工作相关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将它们排列在“思考的罗盘”的不同扇面区中。如果有多个利益相关者,可以只列出几个最紧密相关的实体,而将其他进行适当合并。
对于分舵线下活动来说,利益相关者有:分舵会员、学习者、分舵、社会潜在合作者。
第三步:列出各个实体(对课题)的关键要因或施加的影响
分别站在每个实体的角度,想一想:他们有哪些关键的原因、行动会影响道这个议题或工作呢?分别会引起什么样的变化?将这些原因列在对应扇区的内圈,用箭头把他们和位于中央的任务连接起来(从内圈指向中央)
对于会员:为什么不来参加活动呢?很多时候是因为片段没选好;拆书稿没有及时写出;不敢上来讲等等,这些可以归为未准备拆书内容(不管是实物的和内心的);长老级会员管理不到位
学习者:不来参加活动,是因为不知道有这个活动,宣传不到位;拆书的内容不吸引人
分舵:分舵活动没有组织起来,是因为内部拆书氛围;管理不好,没有运营
第四步:列出这些实体受到的影响
分别站在每个实体的角度,思考他们会因为这个问题或者任务受到哪些影响,并将这些影响的后果写在相应扇区的外圈,用箭头将后果与中央的任务或议题连接起来(从中央指向外圈)
会员:如果没有固定的线下活动,会员就无法进行拆书,还有可能再也不来了
学习者:无法更好的学习拆书知识,缺失一个学习的路径
分舵:运营不下去
第五步:梳理互动关系与反馈回路
进一步思考:这些实体又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采取哪些行动?造成什么后果?它们会对议题以及其他实体造成什么影响?
如果有确定或显著的影响,将它们用箭头连接起来,梳理出几个逻辑清晰、经得起推敲的反馈回路。
如上图所示,这是根据前四步,绘制出来的思考罗盘。
现在根据实体与议题之间的原因和影响,梳理出来几个闭环(上面彩色笔标注为闭环),其实在上面的闭环中有一些地方是可以和其他实体进行合并的。总结如下:
第一个闭环:拆书家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准备好拆书内容,无法进行现场拆书过级或者演武场,所以就不会来参加活动,那么就会导致活动没有办法进行,那么久而久之分舵就进行不下去,那么也就不会有拆书家的用武之地。
第二个闭环:分舵的管理者没有进行管理(包括活动的管理、宣传、拆书家的拆书内容的监督与把关等等),造成整个分舵运营不下去。
第三个闭环:没有多渠道的宣传,就无法让更多的人知道,更多的社会资源了解到拆书帮,那么就不会有学习者和社会资源的进入。
第六步:分析并确定策略
根据各个实体的互动结构,跳出实体,站在整体的角度,制定有效的策略。(以下为反思步骤)
1、 整个拆书帮分舵这个系统的目标 是培养更多的拆书家。
2、各个实体的目标: 会员的目标是成为拆书家;学习者的目标是学习知识;社会资源的目标是借助拆书帮的活动更好的达成他们的目标
3、各个实体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4、我们计划每周两次线下活动,以活动带动拆书家,并且吸引更多的学习者和合作对象。
综上:
为了能让分舵有良好、持续运营下去,我们需要有高品质的拆书活动以及更好运营,可以吸引源源不断的新鲜血脉,同时培养各级拆书家,形成梯队成长。
因此,在运营方面主抓
第一部分:为调动全体会员积极性,要求***同参加运营,进行分组分时间段。
第二部分:重点抓过级拆书家的前期准备工作,以确保拆书活动正常进行,同时保证活动质量。每一个月的运营小组,有人专门负责催稿跟进,稿件的准备完毕时间和活动的时间间隔一个星期,为确保拆书质量要经过师傅和教育长老双重把关。
第三部分:活动宣传,运营小组由专人负责活动信息编辑和发布、宣传以及对外事宜。
第四部分:为了让每期活动更加吸引人,在过级拆书的基础之上,还安排了主体拓展内容,有三级资深拆书家来进行,运营小组有专人负责跟进预约观察家和主题延展主讲人。
第五部分:每两个月组织一次线下会员活动日,内容不限,形式多样。
我们分舵按照这个方法,运营两个多月,现在线下活动慢慢走向正轨,能保证每周两次拆书活动,并且各个拆书家拆书热情高涨,同时有新会员加入。
总结:
系统思考,让我从整体看待问题,动态的思考,去探寻事物或事件的本质结构,进而彻底有效地去分析解决问题。在每个思考背后都有行之有效的操作工具,例如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的思考罗盘,让我从局部的束缚中走出来,站在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更广更深的去看待问题的不同面,全局出发,了解、分析问题,做出合理的决策。
如果只用眼睛阅读,即使再聪明、投入,也只是了解机理,获得观念上的启示,任然无法提高系统思考的实际应用能力。要想实现“由知到行”的跨越,必须手脑并用,记录自己的想法,并随时练习工具与技术的使用。
期待我们***同的学习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