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攻陷重庆

公元1644年,农历甲申年,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风云激荡、云诡波谲的一年。

这既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年“崇祯十七年”,又是清朝“顺治元年”,同时也是李自成大顺政权“永昌元年”,中国大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天灾、兵燹时刻上演,历史舞台上眼花缭乱。

生命进入倒计时的崇祯皇帝扶乩求神,欲求真仙指点迷津,得到的偈语竟然是“干戈从此起,休想太平年。”京师千里之外的四川,史书中记载的则满是各种“血光之灾”和不祥之兆。

换句话说,煞星已叩门。

38岁的陕北人张献忠,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向西进攻四川!

1643年,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称“新顺王”。5月,张献忠攻占武昌,自称“大西王”。队伍越来越壮大,下一步该往哪里去?

东进吴越?老对手左良玉在以逸待劳。北上逐鹿中原图霸业?李自成已击败大明最后的“王牌”孙传庭,占领陕西全境,正准备进京“赶考”,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想来想去,不如声东击西,杀人四川,以天府之国为基地,再图天下。

张献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忠,号敬轩,明末农民军领袖,与李自成齐名。

张献忠出身贫苦家庭。从小聪明倔强,跟着父亲做小生意,贩卖红枣。他当过捕快,后又来到延绥镇当一名边兵。生性刚烈,爱打抱不平,为此几乎丢了性命。崇祯年间,组织农民军起义。

崇祯九年(1636年)初,流民军已发展壮大到几十万人,在河南会合时,常连营百里,而当时张献忠的部队就有十万人以上。九月,闯王高迎祥遇伏被俘,被朱明王朝凌迟处死。李自成等大部转战于潼关以西地区,张献忠所部遂成为潼关以东地区官军攻击的主要目标。崇祯十年(1637年)四月,明朝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杨嗣昌策划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战略,李自成在陕西遭到几次失败,刘国能等也在河南归顺朝廷,都给张献忠的队伍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张献忠在进袭南阳的战斗中被左良玉军击败,本人也受了伤,幸被部下孙可望力救脱险,遂带部队退居谷城(今属湖北)。在官军的强大攻势下,为了保存实力,张献忠在谷城、罗汝才在郧阳,分别接受了兵部尚书熊文灿的“招抚”。受“招抚”后,张献忠拒绝接受改编和调遣,不接受官衔,保持了独立性。他把四万人的部队分布在总部谷城的四郊,分四营,各设一员大将率领。在休整期间,集草屯粮,打造军器,招兵买马,训练士卒。张献忠还经常请人给他讲《孙子兵法》,并结合战例,总结经验和教训,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东山再起

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张献忠在谷城再次反叛。暴民很快打垮守备谷城官军,杀了县令阮之钿和巡按御史林铭球,拆毁城垣,劫库纵囚。明监军道张大经和马廷宝、徐起祚被迫投降。张献忠离开谷城时,把官府上下大小官员向他索贿的名单、数字和时间,都详细地写在城内外的墙壁上。

张献忠再起时,罗汝才、马守应部也起而响应,并到谷城与张献忠会合。隐伏在商雒山中的李自成也重整旗鼓,经湖北郧、均地区进入河南。

熊文灿得知义军再起的消息,立即调左良玉和罗岱领兵追剿。张献忠将大军埋伏在房县以西的罗猴山,张网布阵,并派出一支队伍佯攻败退,引诱官军入山,伏兵围攻,官军一万多人全部溃散,罗岱被活捉,左良玉丢盔弃甲,伏鞍而逃,连军符印信也丢失了。崇祯帝一怒之下,撤了熊文灿的职,并予逮杀:左良玉降三级,戴罪随军立功。接着,改派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督师,总督以F并听节制,再次展开对农民军的大规模围剿。

杨嗣昌一到襄阳,就抛出他策划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略。会师十万,并檄河南、四川、陕西、郧阳诸抚镇将领,分扼冲要,全力围剿张献忠和李自成。起初,张献忠不了解情况,接连失利,非常被动。后来通过情报摸清了官军底细,他说服罗汝才,两军联合,加强了义军的力量。同时,张献忠加强了情报工作,派出很多机灵的军士扮成商人小贩,四处探听消息。老百姓也常把官军的动向告诉义军,还常给张献忠的队伍做向导。因此,能及时掌握敌情,迅速采取军事行动,打得官军措手不及。然后迅速转移,使官军摸不清义军的去向,难以追击。官军的主力部队不是扑空,就是遭到埋伏而损兵折将。

入川作战

崇祯十三年(1640年)闰正月,张献忠在枸坪关被左良玉击败,率部突入四川。入川途中,在太平县的玛瑙山又受到郑崇俭和左良玉的夹击,伤亡惨重。接着又受到湖广军、四川军和陕西军的追击堵截,义军连受重创,退居兴安归州山中,又被左良玉等军围住,义军陷于困境。为此,张献忠利用杨嗣昌和左良玉的矛盾,派人携重宝贿赂左良玉,左良玉斗志松懈,张献忠乘机收聚散亡,在山民的帮助下,走出兴安,与罗汝才等部会合。张献忠又利用四川巡抚邵捷春和杨嗣昌之间的矛盾,集中兵力,猛攻邵捷春防守的新宁(今四川开江)。邵捷春根本没有想到义军如此神速,官军一触即溃。义军突破新宁防线后,顺利地进入了四川。义军的入川,打破了杨嗣昌的围剿计划,并在军事上也从防御转入了进攻。

崇祯十三年十二月,杨嗣昌眼看无法消灭义军,就采用“招抚”办法,妄图分化瓦解。他宣布赦免罗汝才罪,归降者授以官职,唯不赦张献忠,有能擒获张献忠者赏万金,封侯爵。但第二天杨嗣昌驻地的墙壁上就出现“有能斩督师来献者,赏银三钱”的布告。义军针锋相对的回击,使得杨嗣昌非常沮丧,并怀疑左右都通义军。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张献忠已在四川转战了近半年。这时,义军在开县黄陵城被官军左良玉部追及,左部参将刘士杰、游击郭开力立即出战,义军以逸待劳,张献忠抽出一支精兵绕到官军后方出击。左良玉逃走,刘士杰、郭开力被击毙,官军将士死伤过半,义军获得全胜。

兵指鄂中

接着,张献忠挥师出川,一昼夜急行军,兵锋直指鄂中。当义军到达当阳时,驻守的官军还在睡梦之中。张献忠还作了一首歌谣嘲笑官军:“前有邵巡抚,常来团转舞;后有廖参军,不战随我行。好个杨阁部,离我三天路!”

二月,张献忠率部攻克襄阳。襄阳是明朝的军事重镇,军需饷银,都聚集在城内。张献忠以所获饷银,分十万两赈济饥民,并将襄王朱翊铭和贵阳王朱常法等处死。义军受到百姓的拥护,欢声雷动。至此,张献忠完全粉碎了杨嗣昌的“四正六隅”计划,彻底摧毁了他所谓的“十面网”。杨嗣昌听说张献忠挥军出川,急忙逃回宜昌。在沙市他得知李自成攻破洛阳,杀了福王的消息,自知死罪难逃,因而忧惧而死。左良玉被削职,戴罪领兵。

义军接着又渡长江攻下樊城,与罗汝才合兵北上。

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张献忠率汇合后的义军,攻陷舒城、六安,进克庐州,杀知府郑履祥。又连下无为、庐江,并在巢湖训练水军。接着又打败了总兵官黄得功、刘良佐的官军。张献忠义军的胜利,使“江南大震”。

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张献忠率部乘夜攻下郸州。三月,义军连下郸水、黄州、麻城。在麻城,张献忠招募得数万人。五月,义军西取汉阳,从鸭蛋洲渡过长江,迅速攻占武昌府城。武昌为楚王朱华奎的王府所在地。守城官吏闻风而逃,楚王所募兵为之内应,大开城门迎接义军。

攻陷重庆

1644年,四川在劫难逃。重庆,首当其冲。

在流贼四起的乱世,重庆成了周边的避难所。有从汉中逃到重庆的瑞王朱常浩,不少陕南士大夫举家随之。刚被免职的前四川巡抚陈士奇也滞留重庆,有人劝他:“你都卸任了,赶紧逃命吧。”这位福建人回答:“我去,何以对君父?义与封疆***存亡耳。”

攻陷夔州后,张献忠沿长江水路、陆路齐头并进,明军节节败退,万县(今重庆万州)、忠州(今重庆忠县)、梁山(今重庆梁平)、涪州(今重庆涪陵)逐一失守。6月初,起义军前锋抵达重庆下游40里的铜锣峡。

重庆,是长江、嘉陵江两江环抱的半岛状山城。位于半岛最窄处的制高点佛图关,俯瞰两江,地势险要,是陆路进出重庆的唯一通道,成渝古道必经之处。凡欲取重庆城,必先控制佛图关。

如果说浮图关是重庆陆上咽喉,铜锣峡则是重庆水路门户——抵御下游来敌的最后一个天险屏障。明军在此重兵把守,农民军碰上了硬骨头。

作为曾经的大明边防军人,张献忠的军事素养明显比“乡镇八大员”出身的李自成高不少。

他的战术竟类似于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蛙跳战术”:水路佯攻铜锣峡,自己率精锐从陆路翻山越岭,直接跳过重庆城区,攻击上游70余公里的江津,然后乘船顺流而下,登陆重庆城后方,出其不意夺取了佛图关。敌军忽然占据了上游,腹背受敌,铜锣峡守军溃败。

重庆遂成孤城。6月17日,农民起义军开始猛烈攻城,主攻方向由佛图关攻击通远门。史料记载,因明军炮火猛烈,起义军挖掘城外墓地棺材板抵挡,掩护挖洞埋火药。

通远门是重庆城的一道陆门,地处七星岗。通远门筑成于明朝洪武初年,“指挥戴鼎因旧址砌石城,高十丈,周二千六百六‘卜丈七尺,环江为池。门十七,九开八闭,像九宫八卦。”

张献忠在通远门下叫阵,以图一举攻下重庆城。一连数天,也没有把城高墙厚的通远门攻下。他想转攻其他城门,却得到部下禀报,说重庆城开的城门有九道,其他八道门都靠江边。此时正值夏日,江水猛涨,城门外已无屯兵之处。张献忠没法,只好带兵继续攻城。

通远门外是一大片官山坡,埋得数不清的坟墓。有部下建议说,城墙上守军居高临下,我们是往上攻,守军用箭矢、滚石擂木。我们手持的盾牌防弓箭可以,防滚石擂木就招架不住。不如去挖些棺材板来,制成大的木盾,多用几个人抬举,可以抵挡滚石擂木。另外可以派军中石匠,在大木盾的掩护下,在城墙脚下打洞,安放火药爆破,把城墙炸垮,就可攻下重庆。

张献忠采纳了部下建议,派兵在官山坡掘坟,把棺材板拿来做防盾。一边不断派兵举着棺材板攻城,一边悄悄派人在石城墙下打洞,安放火药。炸垮城墙后,张献忠攻入重庆,捉获了明朝瑞王以及四川巡抚、重庆知府、巴县知县等一干明朝官员,然后一律凌迟处死。

张献忠杀人成性,不但把明朝官员杀了,同时也杀了不少的重庆老百姓。

张献忠为啥子对四川人这样仇恨呢?有多种说法。有说他是天上煞星下界,专为杀人而来;有的说他曾带兵几进四川,都遭到了失败,因此对四川人仇恨在心;还有一有趣的说法,是因为他拉屎,遭荨麻整了有关。而这个说法在重庆民间流传得最多,传得也最广。

中箭去世

原大西军将领刘进忠叛变后,先在合州(今重庆合川区)同明军曾英勾结,后又出保宁(今四川阆中)去,投降了南下的清军统帅豪格。清军以刘进忠为向导,带领清军进入川北。大顺三年(1646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豪格派护军统领鳌拜等将领,分率八旗护军轻装疾进,出其不意,对农民军发起突然袭击。二十七日晨,清军隔太阳溪与张献忠的农民军相遇。面对这意外的突然来袭,张献忠临急应战,指挥农民军马步兵分两面抗击清军。这时,清军统帅豪格率大军继至,遣参领格布库等向农民军右翼进攻,都统准塔攻击农民军左翼。战斗打得非常激烈,清军将领格布库等被农民军击毙,农民军也遭到了惨重的损失。

张献忠腰插三矢,亲临前线,刘进忠为清将指点说:“此八大王也。”清将急发暗箭射之,张献忠不幸中箭。时年仅四十岁。

张献忠死后,他的部将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冯双礼等率领农民军向南,在重庆受到明军曾英部的阻击,农民军击毙守将曾英后,继续向贵州方向转移。后与南明联合,***同抗击清军,转战在西南各省的广大地区,坚持了近二十年,直到清朝的康熙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