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庄子》分别是什么时期

《孟子》“四书 ”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同孔子一样,孟子也是受得弟子的尊崇,除却弟子,更有无数后人的称赞与敬佩。这大概是源于他的“论战纵横捭阖,口才简直独步天下”。时代的远逝,剥夺了我们拥有时间交集的可能性,穿越版的痴人妄说也只能是笑谈臆想,要走进亚圣孟子,还得回到国学原典《孟子》。庄子姓名:庄周生卒年份: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主要作品:《庄子》主要成就: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庄子》全书以“寓言”为主要的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自由主义。庄子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庄子一生爱自由。他愿做“泥中的龟”,而不去当楚国的大官。作为先秦时代诸子百家最具典型性的巨著之一,《庄子》与《孟子》分别代表了道家与儒家两派的哲学思想。表面上看道与儒是两支并无交集的思想流派,但是对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来说,道家与儒家却分别是这些读书人精神追求的指引与现实行动的指导。大量中国古代文人一方面坚持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入世”之理想,只为在社会中实现一己之身的个人价值。另一方面又往往在仕途不顺遭遇挫折时不自觉地依循着道家“出世”的思想寻求精神与灵魂的慰藉。可以说,《庄子》与《孟子》所代表的道与儒正如一体两面,在中国古代文人群体中实现了集中与统一。来源:锦绣·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