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钱湖的来历
1、上古时期
东钱湖一带地域,在整个古生代的漫长时期中,除缓慢升降运动和局部性海侵外,没有较大的变化。到了第四纪末,有明显的下沉,沉积了大批厚层冲积物,而外围则发展成为沙洲,由于沿海岸流和潮汐的作用,沙洲之外便逐渐形成了淤积地,东钱湖就成了众多的海迹湖泊中的一个。
2、封建时期
东钱湖早在晋的时候就有记载。西晋著名学者陆云,(士龙)在《答车茂安书》中称,鄮县"西有大湖,北有名山,南有林泽,东临巨海"。当时鄮县县治在鄮山,湖在县治之西。可见晋朝时东钱湖已称为大湖了。
古时候东钱湖称"钱湖",以其上承钱埭之水而得名;又称"万金湖"以其利溥而言,唐代时称“西湖”,当时县治在鄮山,湖在县治之西故名;宋代时称“东湖”,因宋代时县治在三江口,湖居其东故名。
东钱湖开凿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经历代开浚更具风采。唐天宝年间(744年)鄮县县令陆南金率众修筑坝堤,这以后王安石、李夷庚、吕献之等历代地方官除葑清界、增筑设施,使之成为综合利用的水域。
扩展资料:
东钱湖风景名胜
1、白石仙坪
白石仙坪是东钱湖环湖十景之一,从白石山巅极目远望,可见沃野广袤,良田舒展,江河如带、阡陌似线。若遇天高云淡,晴空万里,宁波市红尘弥漫,天封塔隐约可辨。
传说八仙过海时,曾在此山逗留观赏,又有两仙姑到此弈棋,却偶为牧童窥见。牧童风仙姑风骨不凡,不敢出见,直到二仙升空,云散雾云,才把天机识破。
2、二灵夕照
二灵夕照是东钱湖环湖十景之一,二灵塔位于东钱湖东岸的二灵山上,山上东南逶迤而来,突兀于风光旖旎的东钱湖中,长约里许,一面连山,三面环水,有游龙入湖之势,形成一个狭长的半岛,扼下水港的出湖口。
二灵山原名“蛇山”,北与蝴蝶山相对,一蹲一伸,隔水而峙;南与虾公山相望,一衣带水。而今,二灵古迹经过重新装点,风景更胜当年。古塔高耸,寺院低傍,山房依稀,古墓可辨;晴空丽日,游艇荡漾,“二灵夕照”灵秀之气倍增。
3、陶公钓矶
陶公山是横亘湖心的半岛。山上苍松浓郁,山麓居民云集。自湖上眺望,此山状似伏牛饮水,因此古称“伏牛山”。相传在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不慕荣利、功成身退,偕西施隐居于伏牛山中,改名为陶牛公。后人追念其兴越之功,把伏牛山改为陶公山,其临渊垂钓处也改称“陶公钓矶”。
4、霞屿锁岚
湖心有不少孤悬的绿州,其中霞屿与烟屿遥相照应,成为湖中双璧。霞屿山上旧有“霞屿寺”、“望湖亭”、“观音洞”(即小普陀)等景观。其地东依福泉崇山峻岭,山岚终年郁积,湖面水气又时常弥漫,有岛锁岚雾、景凝云霭之感,故称“霞屿锁岚”。
朝雾暮霭,四时不同,美亦无穷。本世纪七十年代整湖添景时,从此山中发掘出堙没数百年的南宋石窟补陀洞天。洞长四十米,高宽约三米。隧道斗折蛇行,洞体精工雕凿,洞壁有镂空石龙和石佛,系南宋大学士史岩之为供其母进香所凿,已有八百余年历史。此地名胜已名闻省内外。
5、余相书楼
东钱湖环湖十景之一。湖正北,青山环抱处,翠竹如林,岸柳成行,其地称月湖山。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越王史浩始创“月波楼”,并叠石为岩,筑成“宝陀洞天”,有饮赐“慈悲普济”匾额。
百度百科-东钱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