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说什么》——无以为用(二)

《道德经》是道家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经。借由在多伦多约克大学赵堡太极拳协会教学身边几人简单理解的同时,希望能够记录下来,当做一个记录,一个对自己的勉励,一件略有意义的事情(笔者就心满意足了)。当代社会变动很大,现代文和文言文的差异也很大,很多现代人都已经不再看古代的经典了。但作为一个活在信息时代的年轻人,不看经典,却总是有些可惜。毕竟经典不会落伍 。古人的智慧,依然可以在现代释放出璀璨的光芒。

《道德经》又称《老子》,应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述,全文***五千余字。据传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时,因守关官吏尹喜见有紫气东来,知有圣人将至。故请老子著书,留下这宝贵的五千余字。后尹喜因修习《道德经》,得其真意后留下《关尹子》九篇。(参考司马迁《史记》、刘向《列仙传》)。

《道德经》的版本有很多,比如傅本、河本、王本、今本、郭店楚简本、马王堆汉墓本等等。现在市面上流传比较广的通行本是王弼注释的版本。此版本对仗比较工整,疑似被王弼修改过。其中有些文字因为避讳汉高祖刘邦的缘故,所有的“邦”字都改为“国”字,如“小邦寡民”改为“小国寡民”。因避讳汉武帝刘恒,所有的“恒“字都改为“常”。有部分文字因为改写和工整的需要,已经使其丧失了原文的含义。因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版大约抄写于公元前206-180年,距离老子的时代更近,更贴近于原文(参考弘音《禅解道德经》)。因此,笔者是在帛书本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简单的探讨。

之所以用探讨,正如题目所用之问号。一则因为《道德经》确实是一部大经,历朝历代的大儒们多有解读,笔者才疏学浅,不敢造次。二则道德经乃是千人解千面,因文言文言简意赅,往往一个字在抽象的含义上有很多可能的具象的解释、联想 (单一的解释扼杀了其他的含义)。所以,笔者不敢用句号,更不敢用感叹号,只敢用问号,望与诸君***探讨。

那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既然《道德经》千人解千面,那怎样地探讨才能不落入“偏颇”?笔者认为,只有三种方式:以道家原文和道德经互相解释(经解经)、以人生经历经验来解读(实践检验真知)、和以修行实证来解读。为什么会提到修行?因为老子本就是春秋时期的修道之士,部分文字离开了修行实证,毫无字面意思可言。比如“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又比如“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

那笔者在跟随赵堡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董永胜师父练习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太极拳的练功要领和习练感悟(正统、有传承的太极拳是道家重要的修行法门),根据在社会上的浅显的经历经验,根据以经解经,来和各位读者探讨一下《道德经》。希望各位读者勿要过分挑剔,勿要见笑。

因《道德经》有八十一章,根据教学的需要,被笔者分为九次。笔者的探讨也就以九章为一小节,大概九次记录完。也因为篇幅的原因,原文中每一个小半句都可以写一篇“汪洋恣意”的长篇大论,就不逐字逐句探讨。期望九次探讨能够勾勒出一个框架即可,也希望能够引导更多的人对《道德经》不再陌生。

“卅(sà)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本篇的篇名引用帛书版道德经第11条。卅字三十之意,辐是古代驾的马车轮子上的辐条。轮毂因为有(空心的)辐条的支撑和延伸,才可以让车子转动起来。“埏埴”是用水和泥来制作陶器,当中间是空心的时候,才可以做成一个容器(来装物)。户是门之意,牖乃窗。做好了门和窗,围住中间的空地,才能当做一个房子(来住人)。这里举了三个例子——车轮、陶器、房屋——来探讨有与无的关系。

有与无之间,是什么关系呢?笔者不解释,仅用原文中段落和庄子来引申一下。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南伯子綦(qí)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乘,隐,将芘(bǐ)其所藾(lài)。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guǒ);舐(shì)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醒三日而不已。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 神人以此不材。'”(《庄子·人间世》)

简单地来讲,道德经原文中有众多相互对立的名相,比如“美”与“丑”,“善”与“恶”,“难”与“易”等等。正如第一篇所讲——“名非恒名”,名相是很后天的。这些概念就一定不会改变的么?世间有绝对的“美”与“丑”么?比方说在中国,南方喜欢婉约,北方欣赏爽快。至于“美”,中国的婉约、秀气、传统的女子,未必会被西方人所喜爱;西方的大气、外放,却也可能不能被东方世界所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审美标准是很不一样的。在人之中尚且如此,何况人与“非人”呢?所以《庄子》中有“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 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动物是更不能欣赏人类的美丽了。

对不同的地域、文化、物别来说,“美”与“丑”的界限、 标准是不同的。另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是:在不同的阶段/层次,标准是会变的。比如在书法中,每一种字体是有不同的标准的,楷书、行书、草书标准不尽相同。因笔者习练太极拳之故,特摘选三条习武人与之相近、相对应的书法如下。

郑钧的书法,清秀,小巧,细腻,其随父亲郑悟清习练“小架”(外人分别而已,其实太极拳大小快慢都可),字如其人,字如其拳。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精通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在民国时名显一时,有天下第一手之称谓,写的字体偏于“行书”,行云流水。张三丰祖师为世人所知的是武当开宗,武学造诣极高,哪知其书法,亦是潇洒不已,乃属于“草书”。

其实,“楷书”、“行书”、“草书”每一种都是有规矩的,即便是狂草,也是有内在规矩的(外人可能看不懂)。与此类似,在太极拳的修炼中,有“守规”—“用规”—“脱规”之说。刚开始习练太极拳,是一定要以规规矩矩为习练标准,最起码是上下相合(手脚对正,在一竖直面上)。而以后找到感觉了,可以在有感觉、上下相合、心意相合的基础上有玩耍之意,可以去行云流水、潇洒飘逸。大抵上任何修行、技艺都类似,都必须以规矩开始,切不可从“随心所欲”开始。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亦是描述了其一辈子的修行经历(每一个阶段的描述)。似孔子般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直至晚年,也才可描述自己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公开推文,涉及到影响,很多话都不适合讲,凡行意,点到为止。有即有,没有就没有。权当看看玩玩,勿要当真,勿要“伤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