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玄女是谁
不虚此行九仙洞
九仙洞,原名菊花山,又名九仙峰、九玄宫,位于辽宁省阜新市西南40余公里的医巫闾山余脉,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里山高路险,怪石嶙峋,沟壑纵横,悬崖陡峭。适逢周末,周周行单车俱乐部朋友相约,同去品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原本对此山了解不多,所以兴致并非很浓。“我去九仙峰已经三、四回了,每次都会有新的发现,同时又不无几分遗憾,总有游兴未尽的感觉。”朋友说。
车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出闹市,涉远郊,绕过山路十八弯,临近中午,终于到了九仙洞脚下一个叫“卡拉房子”的村庄。老乡指着对面的山让我们看,边说着这里的故事给我们听。
这山势远看象个歪着斜口的巨大簸箕。沿着箕口攀岩而上,头顶雄鹰盘旋,脚下群燕呢喃,耳边山风呼啸,深谷流水潺潺。仰观崖石突兀立,像似随时都要倾斜下来,俯首深堑似刀削,不禁毫毛竖起两腿抖颤。路虽险,可这里却是古时通往边里边外的重要隘口,千百年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老乡说。相传盛唐年间,太宗皇帝遣薛仁贵征东,在此与高丽军元帅盖苏文妹妹盖贞展开了一场遭遇战。这盖贞非等闲之辈,颇有仙术道法,凭真刀实枪抵不赢薛仁贵,她就在菊花山使起法术,顿时山摇地动,满山巨石随之飞蝗般的直砸唐营,两军大战七七四十九天,薛家军不曾前行一步。久攻不下。无奈薛将军求助上苍,于是九天玄女摆下道场,授予薛将军震天弓、穿云箭、水火袍、白虎鞭和无字天书五件法宝,布下九宫八卦阵,命九位门徒各显神威,向盖贞发起总攻,顿时军马嘶鸣,兵车粼粼,山呼海啸,巨石翻滚,顷刻间高丽军旗倒兵散,落荒而逃,从此九天玄女名扬至今,于是就有了菊花山九仙洞的传说。时过境迁,巨石仍在。但见巨石上铭文依旧,似画非画,似字非字,谁也不解个中奥秘。老乡说,这是九天玄女画的神符。
猿壁前行,到了悬于断崖上的玉皇阁和聚仙观。这是因洞而建的两层建筑,上层是玉皇阁,下层则是聚仙观,洞中供奉着九天玄女娘娘。这玄女端庄大方,雍容华贵,头绾九龙凤髻,身着金缕绛绡衣,面如莲萼,唇似樱桃,在袅袅香烟的烘托下,更是带有几分仙气。观其面貌服饰和举止无不带有唐代的历史印记。东北地区寺、庙、庵、观很多,但供奉着九天玄女的并不多见。难怪人们看见玄女的神像,有的说这是观音,有的说是歪脖老母,更多的人则直呼为娘娘。皆知娘娘会显灵,叩首不须问来处。
九天玄女的传说由来已久。《诗》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诗中的玄鸟就是九天玄女的原始形象。这是殷商后代祭祀祖先的诗歌,应该是对玄女的较早描绘。其意思是说天帝命令玄鸟生下商的始祖契,建立了强大的商王朝,玄鸟就是商的始祖。唐末杜光庭《墉城集仙录》说,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蚩尤行法术,作大雾三日,内外皆迷,黄帝不能胜,因设斋于太山之下,西王母遣使以符授之,并告以精思祷天,必有太上之感应。后数日,玄女乘丹凤,御景龙,着九色彩翠之衣,降临黄帝斋所,授以六甲六壬兵信之符、策使鬼神之书、制妖通灵之印、九光玉节十绝灵幡命魔之剑等。黄帝率诸侯再战蚩尤,遂灭蚩尤于绝辔之野,并用其神术诛榆冈于阪泉之野,平定天下四方。后黄帝于荆山下铸鼎,得黄龙迎入天宫。《水浒传》第四十二回也有介绍,说的是宋江被梁山好汉打劫法场获救后,回家去接老父上山,不料被官军发现,走投无路之时逃入玄女庙,玄女显灵,一阵怪风骤起,飞沙走石赶走了官兵,玄女娘娘法旨道:“宋星主,传汝三卷天书,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吾有四句天言,汝当记取,终身佩受,勿忘勿泄。”宋江谨从此命,终成义军领袖。由此说来,真可谓东西南北,玄女无处不在,古往今来,玄女无时不有。然而传说总归是传说。在传说的背后,却实实在在的留下了几多遗迹。
在玉皇阁与聚仙观两侧,错落分布着大小十几个天然岩洞,分别是蛇仙洞、狐仙洞、黄仙洞、白虎洞、药王洞、诵经洞、藏经洞、传经洞、说法洞、天门洞等等。相传九天玄女的九位门徒各居一洞。其中最大的洞是说法洞,其纵深20余米,口小内宽,足可容纳百余人。洞顶不时有滴水落下,泉水叮咚,在这空旷静寂的洞内发出清脆的回响。洞中冬暖夏凉,数九寒天进来不用穿棉袄,盛夏酷暑进来却要穿秋衣,老乡说。
这里不仅有唐代的道观,更有元代的烽火台,明代的北边墙,为游人提供了更多的人文景观。在每年农历的三月三、九月九,玉皇阁聚仙观都会云集八方的善男信女,前来上香朝拜,求仙指点迷津。来药王洞上香求药的人,攒动在岩洞内外,络绎不绝。
正是:幽州塞外菊花山,曾云玄女下九天。法宝五件助东征,扶正祛邪斗魔顽。神仙不知今何在,唯有香炉续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