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马昭的一生中经历过哪些事情?(和王元姬有关,越多越好!!!!)
与家庭有关的:
司马昭首先得面对他妈,张春华同志 - =
史书称赞张春华“少有德行,智识过人”,曾经为了守住秘密手刃婢女。 中年后与司马懿不合,后一再“争取”,无效。
之后在看到司马昭与柏夫人在一起,抑郁不已。司马懿也很恼火,骂:“老物可憎,何烦出也!”
于是张春华哭闹绝食,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干等诸子知道母亲的事情之后,气愤万分,都觉得自己老爹真不是东西,老妈好心好意地去看望他,竟然能说出这种没人性、不厚道的话,纷纷声明绝食,给张春华以坚决的支持。
这不乱了套了,任其发展下去,晋朝就因为一句骂人的话灰飞烟灭了,司马懿当然不干,赶紧去张春华处赔礼道歉,没准还有一个香吻,闺中私秘,让后人无穷瞎想~。
结局皆大欢喜,张春华谅解了司马懿。
张春华不知道,司马懿掀开门帘出去的时候就对手下人说:“这老东西不值得怜惜,我担忧的是我的好儿子啊。”
这次谁也不敢再八卦了,透露出去,不但张春华继续寻死觅活,多嘴的人也一定会被司马懿灭族。
张春华毫不知情保住了自己剩下的生命,公元248年去世,享年59岁。司马懿比她长寿的多,过了七年才尾随而去。
别的:
魏齐王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与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合谋,除掉当时大将军曹爽,从而开始把持朝政。事变前夜,司马师像平常一样入睡,而司马昭“不能安席”。
魏高贵乡公景元元年(260年),继任皇帝曹髦无法忍受司马昭之心,率稀稀拉拉地数百人进攻相府,这项举动任何人看了都会认为是一种自杀行为,结果也证明了确实如此。从此司马代魏仅仅是个时间问题。
魏元皇帝景元三年(262年),司马昭命邓艾、钟会伐蜀,后主刘禅投降,此时司马昭文德武功俱全,263年,封为晋王。关键时候,司马昭身体开始不好。
264年8月,晋王司马昭去世,4个月后,晋武帝司马炎接受魏帝曹奂禅让,三国时代就此落下帷幕。
王元姬:
那啥王元姬15岁出嫁司马昭,结婚4年后才有了第一个孩子司马炎,当时王元姬19岁,司马昭22.最后他们有了五子一女……
王元姬,晋朝文明皇后,司马昭的妻子,晋武帝司马炎的母亲,生于公元217年。
王元姬生长在知识型高干家庭,祖父王朗,父亲王肃,魏国中领军,相当于总参谋长,兰陵侯。在经学方面更甚父亲王朗一筹,也是一代经学大师,著作及其丰富。王元姬也不简单,“后八岁,诵《诗》《论》,尤善丧服”。而且特别懂事,王元姬九岁的时候,母亲生病,亲自侍候在母亲周围,很久衣不解带。
王元姬的一举一行,得到了整个家族的注视,这小女孩也实在是太懂事了。家里人为了考验她的能力,还特意给她安排了一些工作。王朗位居三公,属于中央政治局常委类型高官,家大业大,杂七杂八的事情也不会少,王元姬却总是处理得井井有条,不管是吩咐她做的还是没有吩咐她做的,她都能按照家长的意思来完成,让她爷爷王朗常常感叹:“兴吾家者,必此女也,惜不为男矣!”毫不掩饰对孙女王元姬的疼爱和重视,王元姬当时还有哥哥王恽,弟弟王洵、王恺、王虔等,王郎唯独对王元姬另眼相看,说明他很有眼光。
王元姬与司马昭:
王元姬嫁入司马家,依然保持了她勤奋谨慎的本色,对自己的婆婆张春华竭尽妇道,侍奉地无微不至。司马家以孝道为治家之大事,尽管留下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影响很差的成语,但司马昭在家中绝对是一个孝子,道德水准应该不低,王元姬与之相配,绝不是降低了自己的档次。可惜五个儿子只有司马炎、司马攸长到了成年,司马兆十岁夭折,司马定国三岁夭折,司马广德两岁夭折
王元姬不仅是个执家的能手,根据司马家的风俗,在政治上也对司马昭有所帮助,毕竟时局险恶,尽管司马昭掌握魏国政局,但是丝毫不敢掉以轻心,疏忽的代价往往是家族的灭亡,任何有头脑有眼光、忠于司马氏的建议都会被重视和采纳,而王元姬出身于书香高官之家,所受的教育和熏陶自然与众不同,加上本性聪颖,必然会参与司马昭的执政。《晋书》记载她参政唯一的一件事就是对钟会的判断。
钟会,魏太傅钟鲧的小儿子,是个绝顶聪明的人物,为司马昭掌握魏国大权出谋划策,深得司马昭的信任。但这家伙人品一般,从他的表现来看,嫉妒比他有才之人,憎恨与他分权之人,干得最不得人心的事情就是怂恿司马昭杀掉嵇康,加上后来陷害灭蜀功臣邓艾,做得十分过分。因此王元姬很瞧不起钟会,经常劝司马昭要提防钟会,认为钟会见利忘义,喜欢挑起事端,恩宠过分了一定会叛乱。司马昭不会不听从老婆的劝告,在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率十余万大军进攻蜀汉的同时,又任命卫讙为监军,暗中防备钟会作乱,最后钟会果然反叛,被杀死于乱军之中。
司马昭:
即晋文帝,晋武帝司马炎之父。字子上,河内温人(今河南温县)。司马懿次子。昭随父抗蜀,多有军识。景初二年,封新城乡侯。正始初,迁洛阳典农中郎将。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阴谋代魏。甘露五年,杀魏帝曹髦,另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灭之。自称晋公。后加晋王。咸熙二年,薨。昭死数月,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司马昭历史功绩很多,在古代的评价也很高,只是被加上了些封建罪名,所以长期被误解。史书中记载的他做的的错事,即使把那些不可信的都算上,也不能抹杀他的历史功绩。民间俚语只是口语形式,在民间有广泛的流传,代表了民众感情。“司马昭之心”这句话不是反对司马昭的,只是形容“大家都知道”的程度,尽管是曹髦误解司马昭的话,但是流传下来成为广泛舆论的代名词,即使很多名人为了让百姓容易接受观点都用过,尽管有些贬义,有点像以讹传讹。
司马昭优待俘虏,比如优待了诸葛诞的部下,令扬州的百姓都惭愧反对他。在寿春战役诸葛诞的部队仅在城内的就有十五万多,加上三万的吴国部队近二十万。多数都被司马昭优待,没有杀戮,可是偏偏指责他残害战俘,夸大杀死诸葛诞五百死士的罪过,不看优待了十多万战俘,这是偏见,对诸葛诞的死士也是执法者挨个讯问处置,不是司马昭挨个去杀,不能归罪司马昭。
过去甚至有用唐彬调查这件事诋毁司马昭和邓艾,说司马昭奸诈;邓艾不爱护百姓,这是记载模糊和误解冤枉他们,应该从当时的具体情况分析。司马昭根本不是怕邓艾部下造反才让唐彬调查,又不是他害了邓艾,心虚胆怯怕造反,司马昭对邵悌谈了军情,早就知道造反不会得到将士的拥护,怎么可能害怕将士谋反,这些将士都是司马昭派给邓艾他们的,都是忠于司马昭。而且段灼也说了多数大臣反对邓艾,邓也知道司马昭不是怀疑他造反,把他押回洛阳。司马昭派幕僚唐彬调查邓艾,更像是要为邓艾解脱,因为多数大臣都说邓艾谋反,司马昭能不派唐彬去调查吗?调查结果是邓艾仅人缘不好,百姓也不亲附,没造反条件。司马昭也认同了调查结果,这样最终处理邓艾才没按谋反定罪,按比大逆低一级处置,才使邓艾在晋朝刚建立九天即被平反,司马昭要是也说邓艾造反,封建伦理下司马炎不敢替邓艾平反,司马昭是替邓艾平反的主要支持者。
差不多这些,还有司马昭的战役可以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