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为什么斗鸡这项娱乐在唐朝盛行?

斗鸡比世界上其他动物“斗”的历史要 长得多,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十分盛行。斗鸡的民俗游戏,大多从清明开始,斗 到夏至休止。中国最早的斗鸡纪录,见于《左 传》:“季之斗鸡,季氏介其鸡,氏为之金巨。”

唐朝是斗鸡活动最昌盛的时代,不只是民间 设鸡场,捧鸡而斗,就是皇帝也要斗鸡。据 唐代《东城父老传》记,李隆基即位前就好 斗鸡。在那时,斗鸡之戏是清明节俗的一项 重要内容。李隆基当上皇帝后,在宫内建鸡坊, “索长安雄鸡,金毫、铁距、高冠、昂尾千 数,养于坊中”,并有500人专司驯鸡。

结 果上行下效,有钱的倾家荡产买鸡,没钱的 就以假鸡为戏。在长安有个名叫贾昌的少年, 驯鸡有一套办法,博得玄宗欢心,一下子就 荣华富贵,成了闻名天下的“神鸡童”。唐代斗鸡驯鸡发达,社会却为此付出了 世风靡废的巨大代价。

斗鸡使人如痴如狂, 也使一些“斗鸡小儿”恃宠骄横,不可一世。 李白在《古风》诗中有云:“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明朝的斗鸡之风与唐朝不分上下,当时还 有一种专门研究和举办斗鸡活动的民间组织, 叫做“斗鸡社”。在明代,泰山是斗鸡的重要 场所之一,每逢泰山庙会,前来斗鸡的人都络 绎不绝,观看捧场的人更是数不胜数。

直到今天,斗鸡活动在山东、河南等地 依然十分流行。斗鸡素来是民间的一种传统娱乐,好比斗蟋蟀,这主要是利用雄鸡的好斗性,在其他禽类,如鹅、鸭乃至鹌鹑等的雄禽也好斗,不过没有像这种斗鸡的斗性更猛烈。普通雄鸡也好斗,在我国西南地区,乃至南洋群岛的人民,也驯养一些雄鸡供斗鸡取乐,但这不是这里说的一种斗鸡品种。

我国斗鸡的历史悠久,大约在二千八百年前,斗鸡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例如《列子·黄帝篇》说:纪渻子为周宣王(公元前829-782年)养斗鸡,经过四十天的训练。“望之有如木鸡,他鸡无敢应者。”《庄子·达生篇》亦有此说,这虽是近于寓言,至少可以由历史文献证明,古代早有了训练斗鸡的事。不仅有了斗鸡,照《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的记载:“季(平子)郈(照伯)之鸡斗,季氏介(芥)其鸡,郈氏为之金距。”

这是指春秋时代鲁国两家封建大贵族用斗鸡显示他们的权势。为了取胜,他们的门徒不惜提出制胜的秘法,约如下述,《庄子·逸篇》说:“羊沟之鸡,三岁为株,相者视之,非良鸡也,然而数以胜人者,以狸膏涂其头。”羊沟可能是古代出产鶤鸡的地方,郭璞注:“阳沟巨鶤,古之良鸡。”阳沟似即羊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