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脖子上为何要挂铃铛

?第一,防止牛走丢

农村养牛多数以放牧的形式养殖,再加上农村的山比较大,所以牛出去吃草的时候就容易走丢。而牛脖子上挂个铃铛就相当于放牧人的另外一双眼睛,有助于放牧人随时随刻掌握牛的动向,避免牛走远或者走丢。

第二,防止被牛伤害

以前农村养牛普遍都是役用,也就是养牛的目的在于帮助农民朋友种地,拉车等。一般情况下,公牛脖子里挂铃铛的比较多一些,因为公牛的性情比较暴躁,而在它脖子挂个铃铛就是慢慢消磨它的暴躁脾气。因为,在牛脖子挂个铃铛,只要牛活动,就会产生叮叮当当的声响,久而久之,牛便会习惯这种声响,当人接近它,或者吆喝的时候也就不会引起它发脾气了,而且它们也会接受更多的异常声响。

这样以来,牛在耕田或者拉车的时候就不会受到惊吓,也就避免了牛受到惊吓而狂暴时所给人带来的危险了。现在养牛的目的多为肉用,而且养殖规模相对较大,也很少见牛脖子挂铃铛的现象。

第三,防止小偷偷牛

农村养牛主要是为了种地,但也为了赚钱,而一头牛对一个农民家庭来说,也是很重要的经济财产了。

以前的小偷比较多,特别是喜欢偷农村家里养殖的家畜,而且夜间盗窃的比较多,农民朋友为了防止自家养殖的牛被盗,就会在牛脖子里挂个铃铛。

当小偷接近牛时,牛受到惊吓就会跑动,而产生叮当的声音,不但可以警示小偷,而且还可以让酣睡的主人被吵醒,吓走小偷。

第四,人与牛的感情好

有的人在牛脖子挂个铃铛,纯属于对牛的喜爱,也没有别的目的。农村里养头牛,给农民朋友帮了大忙,可以让农民朋友的劳动强度降低很多。一年四季,牛和人经常在一起,要么帮助耕作,要么带到地里吃草。总之,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感情,然后就会在脖子上挂个铃铛,以表示喜爱。

第五,养殖人员对牛的期望

在农村,也有这么一种现象,就是母牛下崽后,养殖人员会在母牛脖子上挂个铃铛,希望母牛和小牛平安成长,来年母牛再能顺利下崽,表明了养殖人员对母牛的美好愿望。

牛的人文历史

牛在中国文化中是勤劳的象征。古代就有利用牛拉动耕犁以整地的应用,后来人们知道牛的力气巨大,开始有各种不同的应用,从农耕、交通甚至军事都广泛运用。战国时代的齐国还使用火牛阵打败燕国,三国时代蜀伐魏的栈道运输也曾用到牛。

由于牛在农业上的重要性,过去华人地区一些农民是不吃牛肉的,甚至在宋朝,私自宰杀耕牛是犯法的,《宋史》曾记载天长县令包拯审判一盗割牛舌者又来告人家私宰耕牛。

在印度,神话传说中,三大主神之一的破坏神湿婆,其坐骑就是一头公牛南迪(Nandin),它是湿婆的交通工具,也是他最忠实的信徒。遍及印度各地的湿婆庙前,必定有这头公牛雕像。大多是卧姿,在石台之上,有的上面见有小亭,成为一个单独小庙。在《博伽梵歌》中,一只苏拉比母牛,一位被称为所有母牛之母的女神从天而降,它存在唯一的目的就是造福其他所有生物。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