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是江东基业的实际开创者,他的政治理想是什么?为何突然被杀?
公元192年,38岁的孙坚与刘表部将黄祖作战时,被暗箭射杀,这一年,孙策只有18岁(虚岁),作为孙坚的长子,孙策开始承担起家族的重任,孙策还有三个弟弟,当时最大的弟弟孙权还只有12岁。
很难想像一个18岁的少年在当时是怎么样的心境,这个年龄在古代还是未成年人,古人以20岁为弱冠,才算成年人,孙策忍辱负重,当时主要做了三件事:
1、安葬自己的父亲孙坚,入土为安。
2、为父亲守孝,时间不等,守孝时间越长,表示越孝顺,最短也需要守孝一年。
3、为父亲报仇,父仇不***戴天。
孙策的父亲孙坚在此前一直在外率军作战的,孙坚可是东汉末年非常骁勇善战的猛将,他最出名的战绩就是在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战争中,打败了董卓,他是唯一一个打败董卓的人,同时也是唯二敢与董卓交战的势力。
曹操当时是另一个敢于跟董卓交战的势力,但被董卓手下的中郎将徐荣打败,孙坚也被徐荣打败过,之后孙坚率军在阳人之战中打败了胡轸与吕布,又击败了亲自率军作战的董卓,并再一次打败了断后的吕布。
从形象上来看,孙策与孙坚非常像,完全继承了孙坚的勇猛善战,但是孙策想要报仇,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能力,孙坚当年能取得如此战绩,是因为孙坚投靠了袁术,由袁术为其准备粮食与后勤,孙策战死后,手下将领与军队被袁术吞并。
孙坚在外作战时,并没有携带自己的任何家眷,孙策等人都是在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居住的,所以当孙坚战死后,孙策没有任何势力,没兵没将的,孙策想要报仇就得自己想办法了,孙策是如何想办法报仇的呢?
孙策在为父亲守孝满一年后,就去向袁术讨要父亲生前的将领与军队,但袁术不愿意给,换了任何人也不会给了,袁术让孙策去投靠丹阳太守吴景与都尉孙贲,吴景是孙策的舅舅,孙贲是孙策的堂兄,同时他俩也是袁术的部下,袁术的意思是让孙策自己发展势力。
孙策没有办法,想要完成自己的理想,就得自己解决问题,于是孙策投靠了舅舅吴景,并依靠吴景的帮助招募了一些士兵,然后正式开始创业,没有任何人教孙策怎么做,孙策只能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来创业,他用自己招募来的数百人打跑了山贼祖郎,开始有了一点名气。
然后孙策就带着数百人再一次向袁术讨要父亲生前的部将与军队,这一次袁术同意了,把孙坚生前的部将和士兵一千多人还给了孙策,袁术之所以同意了,是因为他看出了孙策不是个普通人,袁术曾经对孙策有一个评价,是这么说的:
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意思是:假如我袁术有个像孙策一样的儿子,我就是死了也没有抱怨了。这说明袁术看出孙策是个人才了,袁术虽然把一千多士兵给了孙策,其实还有一个条件,就是孙策接替他父亲孙坚的职位,继续成为袁术的部将,这才是袁术愿意给孙策士兵的真正原因。
这个时候的孙策手中开始有兵有将了,其中的将领有程普、黄盖、韩当,士兵虽然只有一千多人,对于孙策来说已经不少了,这个时候孙策的政治理想是什么?
其实孙策这个时候并不急于报仇,因为他知道,以自己目前的势力,去对抗黄祖或者刘表,根本是以卵击石,孙策选择了一个“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办法,先过江东发展自己的势力,等到势力壮大时,再报杀父之仇,孙策把自己的政治理想放在了比报仇更重要的位置上。
孙策的政治理想在他与张纮(hóng)的对话表达了出来,张纮是扬州名士,很早就投靠了孙策,比张昭还要早,孙策最初谈论天下战略的大事就是与张纮说,当时孙策还没有投靠袁术,孙策是这么说的:
先父曾与袁氏***破董卓,功业未成,不幸被黄祖所害。我虽年轻识浅,但却有心要干一番事业。如今,我想到袁术那里去,请求他把先父当年的旧部交我统领,然后到丹阳(今安徽宣城)去依靠舅父吴景,收集流散兵士,占据吴郡(今江苏苏州)、会稽郡(今浙江绍兴),报仇雪耻,做臣服于朝廷的外藩。您以为如何?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孙策最初只想做个割据一方的势力,他只想占领吴郡和会稽郡,也就是今天江苏及浙江两省的地盘,吴郡是孙策的家乡,同时吴郡的郡尉朱治是孙坚当年的老部下,也支持孙策,孙策此时的政治理想就是先打下这两个根据地。
在平定江东之前,孙策还帮袁术打败了庐江太守陆康,之后孙策到达历阳(今安徽和县),此时周瑜也率军投靠了孙策,孙策从历阳渡过长江打败了扬州刺史刘繇、吴郡太守许贡、会稽太守王朗,以及山贼严白虎,达成了最初的政治理想,控制了吴郡与会稽郡。
同时孙策也派出使者到许昌向曹操控制的朝廷进贡,这一年是公元196年,孙策年仅22岁,在22岁就能独自打跑了扬州刺史刘繇,攻下江东两个郡,而且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孙策的军事才能非常突出,曹操在听说孙策的事迹后称赞了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猘儿,谓难与争锋。
这话的意思有点骂人的感觉,曹操是说:小疯狗,真是难以抵抗啊!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孙策的勇猛善战,都让曹操有点担心了。
到了这个时候孙策其实还是依附于袁术的,只能算是半独立的状态,直到发生了一件事,孙策才正式宣布独立,这件事就是袁术称帝,其实还有一件事,就是袁术从孙策母亲吴氏那里抢走了孙坚当年在洛阳城中寻找到的传国玉玺,再加上袁术多次许以官职给孙策,都没有兑现承诺,导致孙策直接与袁术决裂。
孙策没有袁术的羁绊之后,正式开始了对外扩张,收降了祖郎、太史慈,打败了陈瑀、刘勋等人,而袁术在称帝后则不断衰败,在公元199年病逝,孙策则趁机占据了整个江东六郡,成为一方诸侯。
曹操为了拉拢孙策,不断给孙策加官晋爵,任命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双方还缔结政治联姻,曹操把自己的亲侄女许配给孙策的弟弟孙匡,又为自己的儿子曹彰迎娶孙策堂兄孙贲的女儿,还征召孙策的弟弟孙权、孙翊到朝廷做官。
曹操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曹操当时准备要和袁绍打官渡之战了,为了稳定后方,必须拉拢孙策,让孙策不要继续向北发展,当时孙策已经占据了整个江东六郡,接下来发展的方向只有三个,一是向北,攻打曹操的地盘,二是向西,攻打刘表的地盘,三是向南,攻打遥远的交州,第三个方向显然在当时不可能。
但是此时孙策的政治理想已经不仅仅限于割据一方,而是志在天下。从这段记载就能看出来:
《三国志 孙破虏讨逆传》: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
建安五年就是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孙策暗中想要偷袭许昌,迎接汉献帝,就暗中整治军队,部署将领。孙策为什么要这么做?
很明显,孙策当时的想法与曹操当年迎立汉献帝的想法一样,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有这种想法的人,就是志在天下,孙策这个时候的政治理想就是夺取天下,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孙策是很有希望成功的,毕竟孙策当时非常年轻,而且手下人才济济,再加上曹操与袁绍对峙,没有精力与孙策发生战争。
虽然曹操与孙策双方缔结了政治联姻,但是一点也没有影响到孙策的政治理想,曹操想借这个联姻阻止孙策北上许都,而孙策也想借这个联姻忽悠曹操,暗中偷袭许都,双方都是在暗中较劲。
这个时候的孙策谋略已经相当成熟了,对于黄祖当年的杀父之仇,孙策并没忘记,只是在适当的时候会报仇,公元199年末,孙权就曾西征攻打黄祖,并大败黄祖,俘虏了黄祖妻妾子女合计七人,杀死了黄祖部将士卒2万多人,另有一万多人在战争中被淹死,缴获了战船六千余艘。
但是孙策没有继续趁胜攻打荆州刘表,因为孙策有更重要的事做,他很理智,就是北上偷袭许都,抢夺汉献帝,这事才是孙策当时最大的政治理想,杀父之仇先放到一边,于是孙策开始北上,一直进到丹徒山,在闲暇之时打猎,结果遇到了许贡的三个门客,孙策面颊中箭,身受重伤,壮志未酬,不久就去世了。
孙策被刺事件被当时曹操的谋士郭嘉猜中了,史书并没有记载郭嘉是如何猜中的,也许郭嘉知道一些当时发生的事,而我们不知道的事,孙策被刺事件的发生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孙策在征服江东的过程中,杀的人太多。
以陆逊为例子,陆逊的家族百余人被孙策杀了一半,陆逊的从祖父就是前面讲过的庐江太守陆康,陆逊的家族是吴郡四大家族之一,其家族从东汉开始兴起,在孙策攻打庐江的战争中,因为抵抗孙策,被杀了一半。
孙策在占据会稽后,有过屠城行为,屠戮了东冶城,杀死了严白虎、严舆两兄弟,严舆是在与孙策谈判的酒席上被杀的,严白虎是在投降孙策后被杀的,孙策还杀了名士高岱和吴郡太守许贡,其中高岱只是个隐士,不知何故也被孙策所杀。
而孙策杀许贡的行为,则直接引发了孙策被刺杀,这也是孙策意想不到的结果。此外,郭嘉都能成功预测到孙策可能被刺杀,郭嘉是这么说的:
孙策吞并了江东,所诛杀的都是些英雄豪杰,但孙策这个人轻率而不善于防备,如果有刺客伏击,那他就不过是一人抵抗罢了。在我看来,孙策必定要被刺客杀了。
二是孙策仗着自己艺高人胆大,放松了警戒。
许贡的三个门客能够找到并刺杀孙策,显然是孙策的疏忽大意,孙策确实勇猛善战,跟他父亲孙坚一样,打仗有勇有谋、身先士卒,平常有事外出,也不喜欢带着很多护卫一起,喜欢一个人骑着快马跑到前面。
孙策在正史上还跟太史慈有过交手,作为首领,一般不需要自己动手的,显然是孙策仗着自己武艺高强,才这么做,这其实是把自己陷入危险之地,后来的张昭就曾经劝过孙权不要独自行动,因为孙策喜欢射老虎,打猎,这就是把自己置身危险之中,作为一个政权的首领,一旦发生意外,就是毁灭性打击,这也是许贡三个门客能刺杀孙策成功的原因。
孙策时代的江东政权是积极进取、时刻对外扩张的,孙策的手下有大量的人才,比如周瑜、鲁肃、张纮、张昭、程普、黄盖、韩当、朱治等人,人才济济,文武人才都有,再加上孙策的战斗力与谋略,对外扩张是很有希望的。
就拿孙策偷袭许都的行动来看,曹操当时带着重兵在黄河一线与袁绍对峙,孙策如果率军攻打许都,曹操还真不好办,如果孙策不死,绝对影响了当时的历史走向,如果曹操被抢走了汉献帝,那在官渡之战就可能会被袁绍打败,历史就改了,但这只是假设而已。
孙策去世前,托孤于张昭,立孙权为接班人,并对孙权说了一句很著名的话:
率领江东的部众,在两陈之间决战,与天下争持,你不如我;但是选贤任能,让他们各尽其职,以保卫江东,我不如你。
孙策在这话中,似乎是想告诉孙权,将来的江东政权只能以守代攻了,结果一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