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宇宙法则?
大道至简,万法归于道。《道德经》与宇宙法则一脉相承,都是宇宙和人生原理的说明书,可相互印证。
宇宙五大法则:
法则一:你存在(一旦存在,永远存在)
道 无极 本源 永恒存在
法则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道生一(震动频率,纯阳、开悟)一即一切,一起即一。
法则三:我付出等于我接收。因果循环
一生二 阴阳 因果 隐显 内外
法则四:你只存在于此时此地
二生三 运用第三种力量,通过当下即可改变事物发展的方向。
法则五:一切皆在改变,除了以上四条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充气以为和一切都在变化,除了这五个法则。
法则一:你存在(一旦存在,永远存在)
道 无极 本源 永恒存在
无极,是事物之本源、最原始之本体状态。是无可穷极,无所不能,无边际,无限广大。
道不是空无虚幻,而是无所不包,又能有序化的整体,是大宇宙自动化运行的母体。
道存在,一旦存在,永远存在。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存在于天地诞生之前,跨越时空、无所不包,全自动化运作。四时运转“周行而不殆”,就像风箱一样,虽然看似虚空,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法则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道生一(震动频率,纯阳、开悟) 一即一切,一起即一
道法自然:自,自己,即一;然,万物,即一切。道法自然的结果就是让“一”与“一切”合一。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无相生本一体;有即一,无即一切,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一(自己)是无穷无限存在的实体的某个表现形式、形态。因为你是无限的存在,你拥有“无穷无限”的信息访问和接人能力。
你的内在有一个“你”独特的核心震动,那个震动会把你带入到一切里,而那个一切又有你无数个一。
法则三:我付出等于我接收。
一生二 阴阳 因果 隐显 内外
你给出什么,就收回什么,因果之律。
此法则即宇宙间的因果法则,《道德经》中从各种角度阐释了宇宙的因果法则,论述了因果的辨证思想。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复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因母,没身不殆。”
---—母即因,子即果,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做事要从源头的“果”上解决问题。“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事物因果平衡的关系。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有多大的承载力,可以获得多大的资源? 《道德中》中阐述的“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因为天道有其自身运行之规律与法则,其结果必是“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因此知晓天道的人会顺天而行: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上善若水。夫唯不争,故无尤。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 《道德经》用不争,全部利益的方式表达着“最终一切都会回流到自己身上”的思想,本质上就是“付出什么、接收什么”。
当你发出一个震动,一个念头,不会有别的回来,唯有你去完结那个震动。“人生回顾”就是提前而不是在死后,认识到我们是一体的。
法则四:你只存在于此时此地
二生三 运用第三种力量,可改变事物发展的方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任何一种存在状态都是阴阳两种能量平衡结果,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就需要第三种力量。这第三种力量可以来自任何方向、可以是任何状态,且决定着这种状态的结果,即在这第三种力量出现的“此时此地”。即“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第三种力量可理解为可改变的力量。可变化的有视角、观点、信念、意见等等。运用这些可变化的力量,而改变转化阴阳的变化。
一切都存在于此时此地 一切都已存在,应有尽有。因为连接着“一切万有”。这一切一切都在当下 ,当你时刻都在当下的时候,同时允许让需要的信息和万物传送过来就好。
法则五:一切皆在改变,除了以上四条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充气以为和
一切都在变化,除了这五个法则。
三生万物,万物生于玄牝。玄牝,则为生门、命道、天根、机枢、乐府、凤阙、龙穴、生口。大则孕育日、月、星、辰、地及万物,小则人之生道,兴之穴,乐之妙。
?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天地万物的一切都在因时、因地、因人之不同而改变。
变化的是视角、是观点、是信念、是意见,可变化的,就是不真实虚幻的。
造物主的宇宙法则核心
《道德经》中关于天之道的阐述: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道隐无名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功身、名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经》开篇第一章就讲到: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一章强调:人与天、地、道并列四大,故天、地、道的品质人都具有,但通常人不自知。因此,天、地、道能做到的,人皆可以做到。
能量大小不在于阴阳,而在于心的格局。所以人要向天地学习的首先是大,有天地的胸怀与格局。人要向天地学习他们怎么运行万物的,天地能做的理论上人都可以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行的是不言之教,我们可以从自然中体会天地之道、通过工具来理解天与地,天地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天之道的核心就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其最终达到“因其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