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三教都从易经中汲取智慧,为什么孔子五十岁才读易经?

首先,孔子研究《易经》与其人生遭际和鲁国政坛变故有着密切的关系。孔子五十岁以前一直仕途蹇促,郁郁不得志。五十岁以后突然时来运转、春风得意,先出任中都宰,然后升为司空,旋即又擢升为大司寇行摄相事,位高权重、红极一时。然而孔子深知鲁国政坛凶险多变,“公室”与“私家”、宗主与家臣以及“三桓”之间,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关系扑朔迷离,各种争斗异常激烈。短短数年间,前有“阳货之乱”(《左传·定公八年》),后有公山弗扰以费叛(《左传·定公十二年》),政坛几乎一直没有安宁的日子。

孔子是一个怀有远大理想的伟人,面对鲁国混乱复杂的政治局面,既要有所作为,又要规避风险,确实需要大智慧。如何才能做到“无大过”呢?必须“知天命”。如何才能“知天命”呢?必须认真研究“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易经》,从中领悟顺应天道、规避人祸的哲理。

其次,儒学发展需要理论创新。孔子所创立的儒学一直偏重于人文应用领域,对于世界本源以及自然现象等问题则始终采取“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庄子·齐物论》)的回避态度,因而致使儒学思想的哲学基础相对薄弱,制约了儒学的发展。孔子在构建儒学理论体系过程中可能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因此他从五十岁开始致力于研究《易经》,因为《易经》中蕴含了许多关于天地之运行、四季之交替、阴阳之变化、人事之休咎、政治之得失等高深哲理,他可以借此来实现儒学的理论升华,为儒学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再次,《易经》是儒学经典之一,孔子在完成《诗》、《书》、《礼》、《乐》等儒学经典修订工作后,必然转而集中精力来整理和诠释《易经》、《春秋》等内容更加深奥的典籍,这样才能开设新的教学科目,以满足弟子们进一步求学的需求。不过,《论语》中未见孔子教授或与弟子讨论《易经》的内容,先秦典籍中也没有相关记载,可能孔子觉得《易经》内容过于深奥,他一直没有物色到天资和悟性俱佳的合适人选,所以只好自己穷究其理、自得其乐了。

到了两汉时期,有关史书关于儒家《易》学的传承脉络突然清晰起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商瞿,鲁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岁。孔子传《易》于瞿,瞿传楚人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何传东武人王子中同,同传菑川人杨何。何元朔中以治《易》为汉中大夫。《汉书·儒林传》: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装。及秦禁学,《易》为筮卜之书,独不禁,故传受者不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