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县八景是什么?
第一景宝室铜钟 富县宝室寺铜钟,铸造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以诞生最早 而享誉天下第一古钟的美称。铜钟重1500公斤。一九五六年八月六日由 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名胜古迹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铜 钟原为宝室寺梵钟,后移悬保大楼作报警用。钟高1.55米,钮高15. 5厘米,腰围4.20米,口径1.5米。大钟的肩部镂饰象征佛教清净界的 展瓣莲花。由几何纹和葵纹组成的宽带条纹把钟体分为三部分。由上至 下,上部每面铸一飞天形象,计飞天三个,飞天有的手托钵,飘然腾空 ;中部每面铸一朱雀形象,底部三面,两面各铸一青龙,另一面铸有三 百一十八字的阳刻正书铭文一方。 宝室寺铜钟,造型精美,图案生动,隽丽逼真,铸工匀称,钟声雄 浑、深沉,声闻数十里。这样硕大的铜钟,无论从铸造工艺和图案装饰 上,充分地反映了盛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为研究唐初 的佛教、书法、绘画以及铸造工艺留下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第二景柏山寺塔 柏山寺塔位予富县城西北50公里处的直罗镇柏山之上 ,属宋代建筑,塔为十一级八边八角形楼阁式砖塔,通离43.2米。每边长3.7米,直径9.1米,每层檐下部有砖雕繁密的斗拱。各层外壁从下至上逐层收敛,并在各层外壁敲窗龛,塔龛内均置雕工精细,造型优美的罗汉、天王圆雕造像。塔壁嵌有施主题刻二十其方,整个塔体造型别致,外视秀丽挺拔,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景石泓寺石窟 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富县城西65公里的直罗镇川子河北岸。有大小窟洞9个,大小造像3370余尊。石窟开凿最早为南北朝时期,历经唐、宋、金、明、清各代续修完成。主窟规模大,保存完整;主窟前面有座砖木结构三开间二层楼(藏经楼)。窟高5.4米,宽10.3米,深10.7米,平面呈长方形。中央有基坛,坛基的四 角各有方形大石柱上承窟顶,气势宏伟。坛上有一佛(释迦牟尼),二菩萨(文殊、普贤),二弟子(遮叶、阿难),佛与菩萨均跏跌坐莲花座上。佛高1.86米,座高1.59米,佛头饰螺髻,大耳,右手附膝,左手放在小腹前,身著敷搭双肩袭裟式外衣,袒胸,下著大裙。双目微闭,一付善貌庄严的身躯大有邪不可侵之势。二弟子阿难高1.74米,迦叶高1.62米,分立两旁,双手合什作祈祷状,温顺而文静,窟顶雕饰极其华丽,并镌刻有"释迦如来,香花供养"等字样,窟壁及四柱浮雕大小造像3270余尊,(其中最大浮雕1.5米左右,最小浮雕0.2米左右)整个画面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的印象。 窟内有金皇统二年(公元1141年),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年),还有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7年)的造像题记。 该石窟表现了我国不同时代的雕刻艺术,使其石窟有着独特的风格。造像从雕刻和构图上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四柱及窟壁雕刻的小佛像,排列有序,遥相呼应,神态各异,浮雕自然流畅,各主像雕刻刀法细腻,比例准确,衣纹线条流畅舒适,极富质感。石泓寺石窟为研究我国历史、宗教史,特别是雕塑艺术,提供了大量的形象资料,被誉为陕北四大石窟之一。 第四景八卦寺塔群 八卦寺塔群位于富县张家湾乡八卦寺村北一里许的一平台地上,相传原有八塔,故称八卦寺。原寺院已毁,现存砖塔三座,从北向南为序,北塔现存九层,平面呈八边八角,残高9.7米。塔身 每层以砖叠涩收檐,塔顶以砖叠涩收分,塔体实心,中塔为砖砌楼阁式,平面呈四边四角形,八层,高约9米,无塔刹,塔实心。南塔为砖砌八角八边形,现存八层,无塔刹,通高约9.8米,塔身各层以砖叠涩出檐,每层转角处和中间均饰斗拱,塔体实心。整个塔群造型简洁美观,比例适度,格调古朴钻研,为明代建筑风格。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五景秦直道 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华夏之后,除其它政绩外,还办了两件举世瞩目的大事:一是修筑了万里长城;二是修建了一条类似今天的高速公路--秦直道,陕北俗称"皇上路""圣人条"。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2至210年命蒙恬监修的一条重要军事要道。秦直道南起京都咸阳军事要地云阳林光宫(今淳化县梁五帝村),北至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孟家湾村),穿越14县、700多公里。路面最宽处约60米,一般亦有20米。据《史记》载:"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汉书》称:"道广五十丈,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可见其工程这 艰巨、宏伟。且不论秦始皇不恤民力,但秦直道的确可称谓世界公路工程奇迹,是中华民族的杰作之一。秦直道纵穿陕北黄土高原,沿海拔1600多米的子午岭东侧北上,在延安境内就跨越了黄陵、富县、甘泉、志丹四个县域,然后向东北延伸,通往内蒙古包头市。其道历经2000年风雨,大部分路面仍保存完好,多处坚硬的路基上只有杂草衍生,竟未长乔木,尤其是甘泉县境内的方家河秦直道遗迹,跨河引桥桥墩依然存在,夯土层十分清晰。清嘉庆年间文献记载:"若夫南及临潼,北通庆阳,车马络绎,冠盖驰驱…"表明秦直道的荒废仅是近几百年的事。如今,部分完整的秦直道已被列入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的热潮,秦直道的考古、探险、观光,正在成为延安旅游业的新热点。 第六景富县开元寺塔 第七景交道飞锣 飞锣,原名马锣,流传于富县交道塬一带。为古战场收兵的信号,也是战士在庆贺胜利时的一种舞蹈。逢年过节,飞锣队一般四六成双,或八十成对,尾随在秧歌队的后面,走村串户。队员们身着骑士装,一手掌锣,一手握锤,敲敲打打,跳跳蹦蹦,甚是活跃。场地表演时,秧歌队围成一个圆圈,飞锣在中间表演。敲打动作形式各异,如"绵羊碰头",即四名飞锣队员围成正方形,手舞足蹈,敲打铜锣,摇头晃脑,两两沿对角线向中间聚拢,再腾空飞锣,再后退,再飞锣,依次反复。又如"五马跑四角"等。 富县飞锣集中于富县交道镇,一般以20人为一组,分广场演出和过街演出两种,规模可达200余人。 第八景熏画剪纸 富县熏画,起源于富县民间装饰工艺品--碗架云子。碗架一般为立式三层,是延安南部农村储盛米、面的瓦缸和餐具的一种家俱,类似现在的厨柜。熏画是村姑巧妇们为了装饰屋室、美化生活,将作品贴于碗架上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 熏画在制作时,先构图,后剪样子,根据设计的要求分别将样子平铺在白纸或色纸上,以清水雾喷浸湿后,再用松枝、桦树皮或煤油灯反复熏熨,待黑烟将纸全部熏黑,轻轻揭下样子,即显露出黑分明、对比强烈的画面。 熏画古朴浑厚,结构严谨,手法简炼,主次分明,虚实相映,形象夸张,主题鲜明。它与富县剪纸珠联壁合,为富县赢得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美名。逢年过节,当地妇女聚在一起,画的画,剪的剪,熏的熏,家家户户墙壁、碗架贴满了熏画,五彩纷呈,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