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遗址的发现及挖掘
1955年秋天,台湾当局空军的飞行员潘克永少校随机飞越八里乡观音山上空时,突然发现飞机的罗盘出现了磁力异常的反应,他以为是发现了铁矿,所以才会影响到罗盘的运作。1957年,潘克永找上了在“国立”台湾大学任教的地质学家林朝棨,会同中美钻探公司工程师黄瀛东到八里乡顶罟村现地勘查,才知道在地面上到处可见的铁块与铁渣,其实是土法炼铁所遗留的残渣。因为当地并无汉人或日本人炼铁的纪录,他们乃断定这些残渣为史前人类的炼铁遗址。由于遗址所在地台北县八里乡顶罟村有个别名叫「十三行村」,于是以该名称将此考古遗址命名为「十三行遗址」。至于顶罟村别名的由来则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因为清朝时,这里曾为重要商港,有多达十三行郊(商家)在此经商,所以将此处称为「十三行」。可是,也有学者认为「十三行」可能来自原住民语言的音译,为原住民称呼该地之名称。
1959年,石璋如教授率领学生们到该址短期试掘,获得陶器、石器、铁器和玻璃器等文物以及二座墓葬,并推断十三行遗址属于台湾原住民凯达格兰及噶玛兰系统的史前文化。1963年,台北县文献会委讬刘斌雄教授在该遗址开挖二个深坑,发现遗址有二个文化层重叠,下层为赤褐色网纹硬陶文化层(即十三行文化层),上层则是近代的汉文化层。1980年,交通部观光局将八里乡十三行文化遗址列为重要考古遗址。1988年,考古学家臧振华和刘益昌,由于对台湾平埔族和早期汉文化之间之接触这个研究议题感到兴趣,而决定选择十三行遗址进行考古挖掘,却意外引爆了一场文化保存和工程建设的冲突事件。原来,十三行遗址已被前台湾省政府住宅及都市发展处划定为「八里污水处理厂」用地,即将动工。经过文化及学术团体两年多的抗争,1991年,十三行遗址被“行政院内政部”指定为“国家”二级古迹,保存范围长约144公尺、宽约22公尺、总面积为3,161.9平方公尺。1995年,“中央”各部会决议在污水处理厂旁拨地成立「十三行遗址文物陈列馆」。1998年,该馆更名为「十三行博物馆」,同时也开始博物馆的兴建工程,2003年,博物馆正式完工并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