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文化的社会评价

针对“哥文化”的盛行,网友、读者和专家学者各有说法,褒贬不一。有“犀利哥”:“这个乞丐太有范了。”网友“心的祈祷”还特意跟帖说,“我觉得还是犀利哥比较真实和震撼,后面跟风的都不地道。现在有些人啊,总喜欢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社会的伤疤和痛楚之上,缺乏冷静和思考,像上述照片还拿来跟风炒作,还配了些令人作呕的文字,低俗至极。”

西安市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陕西省家庭教育网络总校办公室副主任王国琪说,网上红人包括“哥文化”现象,除了被网络放大的某些负面社会心理,还有在网络的强大力量下,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文化现象。如果网民的文化生活被定义为八卦“盛宴”,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可笑的网络语言,如果类似于“犀利哥”这样的不幸者,只有在“网络”的包装下,才足以进入人们的视线,获得人们释放的爱心,那只能是社会的悲哀。

传媒人王旭峰认为,当底层百姓无法直接表述自己的诉求时,通过一些貌似荒诞的行为、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声音。既有对时尚的嘲讽,对名人、明星文化的不屑,更多的则是百姓对自身逼仄生存空间的申诉与抗争。

中国互联网调查课题组组长胡延平认为,“网闹”的出现是互联网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必然。网络世界是现实社会的映射,“网闹”现象也是生活的映射。胡主任建议,只要“网闹”不触犯法律,不演变成“网骂”,大家不妨对它进行包容和理解。因为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至于网络流行的“寂寞论”,胡主任则表示,其实生活中本就不乏空虚寂寞者,只是网络又起了放大的作用。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不经意间一个默默无闻的乞丐,被人发到网上传播就成了“犀利哥”,成了“乞丐王子”。随后“深邃哥”“雪碧哥”“格子哥”“力量哥”等步其后尘,成为众网友追捧拥趸的对象,但在这些热闹背后,人们看到的是人为的炒作,是肤浅的娱乐,生活的浮躁显示出精神追求的苍白。

冷静地思考,如果说“犀利哥”走红网络是网络时代的一种娱乐特色,是低俗文化的表现,那么,平面媒体的跟进以及政府部门的介入,则是一种认同和炒作。犀利哥、深邃哥、格子哥、雪碧哥等一夜走红形成独特的“哥文化”现象,它所传达的却是一种社会信息和民众诉求。网民读者对犀利哥的关注、热捧带着对小人物不幸命运的善意关怀和同情,对弱势群体的的关心。这种关怀同情之中也不排除一些人的猎奇心理。甚至也有一部分人是带着厌恶和攻击的情绪来炒作此事。低俗文化大肆传播,可以说为我们社会生活创造了一个不好的氛围,特别是对青少年成长来说,更加不利。

透过“哥文化”,我们会发现,社会公众对所谓正统的引导方式、方法的反叛,而由此产生的逆反心理就是用怪诞、荒谬来反抗,这是犀利哥走红的精神基础。另外,透过“犀利哥”现象暴露出我们整个社会的一种浮躁心态。正像网友说的,“现在已经觉得很无聊了,再这样炒作下去更没有意思了。网络再现潮人乞丐,都是炒作惹的祸。”

很多人不明白,“犀利哥”为何走红?无数网友追捧这样一个乞丐,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有人说是寂寞,有人说是同情,还有人说是对现实的无奈。无论如何,都不足取。因为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健康的文化心态,当网友们再次饕餮“犀利哥”之类的盛宴时,请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正在成为被流行文化所吞噬的“乌合之众”?那么,每一个人心中都应秉承的良心与社会责任感,究竟在何处呢? 名称词汇与华丽语句的包装,隐含文化的强加,中国网民的超前思想看看吧,好不容易闹完了曾哥,现在却又相继的出现了”犀利哥深邃哥”雪碧哥“”三轮哥“”火车哥“等人,其实如果只是曝光倒也会如潮水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可是问题在于我们忽视了中国人的创造与新事物想象能力,很多人刚了解到犀利哥时起初都是抱着传统的”玩笑式“思想观望,但是就是又是那么一些人利用华丽的词汇为这些人进行了一些列的前期包装,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想法不是大的媒体所能给予的,都是来自于网络。一时间有人甚至开始从国际流行的角度开始审视这些网络红人,一些列的网络经典语句随即诞生”请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好在犀利哥的都已经成为了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