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十二景的胜湖秋月

方圆20多平方公里的得胜湖,犹如一颗硕大无比的璀璨明珠,镶嵌在兴化城东约6公里处。由于该湖集名胜古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和古代水战场于一体,历史上为兴化及其周边地区市民百姓、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游览、凭吊、讴歌之地,因而被列入“昭阳十二景”之中。

据史籍记载,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七月,担任通泰镇抚使的抗金英雄岳飞由楚州(今淮安)奔赴兴化,驻军于得胜湖南岸芦洲旗杆荡,并在湖中操练水军。为此,清代兴化著名诗人王熹儒赋诗赞道:“海滨曾驻鄂王营,至今湖水留其名。”

在当年如火如荼的抗金斗争中,有一支由兴化渔民张荣率领的抗金义军。张荣不但水性极好,而且足智多谋,英勇善战,被称为“张敌万”。

南宋绍兴元年(1131 年)三月,张荣与孟威、贾虎、郑握在梁山义军首领宋江遇害后,组织义军余部抗击金兵,并辗转进入兴化境内缩头湖(得胜湖),安营扎寨,自称“水浒寨”。当 他们得知金兵即将从占据的泰州侵犯兴化时,便在湖中打了数以千计的暗桩,布成水中“八卦阵”,然后设计将金兵引入湖中。由于缩头湖地区河港湖汊纵横交错,地形极为复杂,加上湖面芦苇丛生,水中暗桩密布,金兵如同进入迷宫,处处被动挨打。这一仗,张荣不但击退金兵主帅挞赖(完颜昌,金穆宗之子),杀死、溺死 驸马胡芦巴等数千金兵,而且还活捉了挞赖的胞弟破辣叔以及金兵5000多人,缴获大小船只和物资无数,沉重地打击了金兵的嚣张气焰,取得了抗金战争的重大胜利,将金兵赶出江淮地区。此战在宋史中称之为“缩头湖之战”,又称“得胜湖大捷”。战后,兴化民众将缩头湖改名为“得胜湖”。张荣也因此被朝廷委任为泰州知州,并总摄兴化等县事。由此,张荣等义士后来成为施耐庵创作小说《水浒传》中“阮氏三雄”和浪里白条张顺等水上英雄的原型而流芳百世。

元至正十三年(1353 年)正月,兴化草堰闸人张士诚举起反元大旗,率领盐工起义,沿着水路进军兴化城,同时“结寨得胜湖”,粉碎了元军将领福寿率领的几千官兵的围剿,取得了胜利。接着,又在湖中训练水师,积极备战。同年五月,张士诚率领义军在得胜湖与纳速剌丁率领的大批元军激战。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义军与元军统帅董抟霄激战,牺牲了许多将士,鲜血染红了得胜湖。

由于得胜湖在古代曾发生过许多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反抗强暴、抵御侵略的正义之战,引得兴化历代前贤先哲及广大有识之士和市民们的景仰。每逢金秋季节,人们便成群结队乘船而来,以观赏湖水、秋月为名,凭吊、祭扫抗金、反元英雄将士,激励后来者继承英雄们的伟大业绩。久而久之,兴化地区便形成了一个秋天去得 胜湖赏月观景和游览湖畔名胜古迹的习俗。

到了明洪熙元年(1425 年),兴化籍进士(后官至谨身殿大学士,即副宰相)高谷,在游览观赏得胜湖湖光月色美景时,发现皎洁月光下一望无际的得胜湖,天水一色,银波泛泛,四周绿树隐掩下的村庄和古建筑楼阁殿宇若出其内,使游者恍惚进入蓬莱仙境;而湖中的芦荻在秋风送爽中瑟瑟作响,仿佛数以万计的战马在奔腾嘶鸣,使游人触景生情, 回想起古水战场的一幕幕悲壮惨烈的战斗场景,便勾起一缕缕思古之幽情,遂将此景再次命名为“胜湖秋月”,列入“昭阳十景”之中,同时赋诗云:“小湖摇碧接 孤城,月色澄秋分外明。光澈玉壶栖鸟定,影沉金镜蛰龙惊。渔舟未许张灯卧,吟客惟宜载酒行。何处一声吹短笛?误疑身世在蓬瀛。”

明万历九年(1581年),兴化知县凌登瀛又将“胜湖秋月”美景列入“昭阳十二景”之中,并赋诗道:“澄湖薄东溟,湛湛注凝碧……”

清雍正七年(1729年),“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感叹人生遭遇,融入“胜湖秋月”景区的情韵,创作了脍炙人口的不朽名篇《道情十首》,其中第一首中的“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传神地描绘了得胜湖的旖旎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