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午之半,一阴巳复生 翻译
夏至节气一过,阴气就启动了,白天的时间渐渐短了。
扩展资料:
每年公历的6月20或21或22日就是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就采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确定夏至的时间。根据《恪遵宪度抄本》中所言:“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所以在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会到达一年的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所以夏至是北半球各地全年白昼长的,在北京地区,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高达73°32′。
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在这个期间内,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都较高,而且日照充足,农作物生长很快,所需的水量也比较的多。所以此时的降水量对于农作物的影响很大,所以便有了“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夏至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其由来有着悠久的历史。夏至的由来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有关。在古代,夏至是农民们忙于田间劳作的时节,也是农作物生长最为旺盛的时候。因此,人们在夏至这一天会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以祈求丰收和祈福。
夏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典故。其中最著名的典故之一是关于伏羲的传说。相传伏羲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人物,他在夏至这一天创造了八卦,为后世的卜卦和预测提供了基础。
夏至不仅在中国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其他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有着类似的庆祝活动。例如,日本的夏至节被称为「端午」,与中国的端午节有着相似的习俗,如吃粽子和举行龙舟竞渡。此外,夏至也是一些西方国家举办夏季狂欢节和音乐节的时机,人们通过音乐、舞蹈和庆祝活动来迎接夏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