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弑杀隋文帝是真是假,为什么呢?
关于隋文帝杨坚之死,正史中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说法。
《隋书》记载,杨坚是因病而死
乙丑,诏赏罚支度,事无巨细,并付皇太子甲辰,上以疾甚,卧于仁寿宫,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歔欷。丁未,崩于大宝殿,时年六十四。
公元604年4月起,杨坚卧病于仁寿宫,这一病就是三个月。他自知病重时日不多,召见百官会面握手辞别,君臣相对流泪,这一场景颇为伤感。三天后,杨坚驾崩,杨广即位。
在当时的条件下,64岁已经是高龄;而且根据杨坚自己的表现来看,他因为病重自然而死这个说法还是比较合理。
《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则比较矛盾
《资治通鉴》中,出现了前后矛盾的两个记录。
首先,采用了与《隋书》一样的记载:
甲辰,上疾甚,卧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歔欷,命太子赦章仇太翼。丁未,崩于大宝殿。
但接下来,却绘声绘色地声称杨广调戏陈夫人,引起了病床上杨坚的醒悟,并且当即要召见被废的前太子杨勇。而杨广得到杨素的情报后,及时派亲信右庶子张衡入内?服侍?父亲;不一会儿,杨坚驾崩。所以此事颇令外界有所猜疑。
陈夫人平旦出更衣,为太子所逼,拒之,得免,归于上所;上怪其神色有异,问其故追东宫兵士帖上台宿卫,门禁出入,并取宇文述、郭衍节度;令右庶子张衡入寝殿侍疾,尽遣后宫出就别室;俄而上崩。故中外颇有异论。
这段记录虽然没有明言,但实际上把杨坚之死的矛头指向了杨广。
笔者认为,?杨广害死父亲?的说法,更像是后世人的恶意揣测
《隋书》的编写者是初唐的魏征,由于时间相近,他们对隋朝信息的掌握应该比较准确;再加上魏征的为人,关于杨坚因病而死的记录比较可信。
而《资治通鉴》在结合《隋书》机载的同时,又额外增加了一些八卦色彩的描绘,应当出于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后世士大夫认为,杨广虽然?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即确实立下了不少功劳,在兄弟中脱颖而出;但他?矫情饰貌,肆厥奸回,故得献后钟心?,也就是比较善于掩饰内心,矫揉造作,通过骗取父母的信任夺得太子之位。这并不符合儒家道德规范中的好人标准,所以他一定有?谋害父亲?的嫌疑;
第二,也许在杨坚死后,陈夫人被杨广纳入了后宫,所以给后世士大夫留下了口实。但我们别忘了,李世民死后,他后宫的武才人也被儿子李治纳入了后宫,而且成为了皇后。
因此,笔者认为,后世认为杨广谋害父亲,很大可能是基于隋朝二世而亡的结果,对杨广为人的反推,这是典型的以成败论英雄。如果隋朝没在杨广手上灭亡,那他做啥都是对的;但现实完全相反,那一定是他?多行不义必自毙?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