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毛龙,做毛龙是干什么?

毛龙为石阡县境内仡佬族人民在春节期间用竹木扎制的用于贺岁闹春的一种灯种,现随民族民间文化的交流与繁荣,毛龙不再只是仡佬族独有,石阡县的其他少数民族也开始在春节舞毛龙贺新春了。“仡佬毛龙”以“龙神”崇拜为核心,综合了佛教、道教原始崇拜,本民族图腾等多种民间信仰以及由此所衍生的仪式、工艺、表演技巧、念诵等行为方式,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及独特的人类学价值,是研究仡佬民族文化的重要例证。其基本要素包括(1)“龙神”信仰:包括传统故事,敬龙神仪式、敬龙神场合、用品和诵河。(2)附属图腾、神灵信仰:包括“竹王”崇拜、盘夸瓜崇拜、民间佛、道教崇拜、原始崇拜等。(3)扎艺:包括选材(竹篾、木、彩纸)、工艺等。(4)玩技:包括:“单龙戏珠、二龙抢宝”、“倒挂金钩”、“犀牛望月”、“螺丝旋顶”等。(5)念诵:包括“开光”、“清水”、“化龙”等仪式的念诵及“开财门”、“敬财神”等表演时的演唱。2005年,县文体广电局,以毛龙向国家申报了非物质遗产项目,争取资金做大做强石阡毛龙为一旅游项目。

毛龙的扎制十分讲究,主要用料大部的为竹,只有少部分用木。扎龙先扎头,龙头的扎制先用一长约1米、宽30厘米的板,置于底部的板上钻洞3个,一洞用于穿灯把其余两洞作夜间舞龙插烛用,置于上部的木板钻洞1个,用于灯把连贯上下木板,整个龙头骨架呈“干字”型捆绑于八仙桌的一角,然后围绕龙头骨架用竹子扎制龙头。龙身一般由背筋,火草杆、灯把、龙构成,背筋一般3个主线,用宽约3厘米左右的竹条仿编辫子一样纺织而成龙脊,然后用9至11根“干”字型灯把按等跑捆在龙脊上,捆“八卦灯”在龙脊上,置于灯把间,最后由宽约1厘米、长约1.5米的竹条,缠上七彩纸,扎成花环状,捆在龙脊上,两侧用略长于龙身的绳索从龙头后,一直向后将火草杆串联成一体,在最后一根灯把上扎制龙尾,龙尾也是捆绑在背筋上,一般扎成鱼尾形,与前面的灯把、火草杆连成一体,制成龙身。龙头加龙身,毛龙就扎制好了,该出灯、玩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