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肥皂》中的檀香有什么寓意

最后的檀香味隐喻着四铭太太也屈服于物质,并且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反应了四铭太太实则也是屈服于外在物质的人。

《肥皂》是近代作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于1924年3月27日在《晨报副镌》上首次发表,后收入鲁迅的小说集《彷徨》中。

小说通过四铭见孝女、买肥皂的事件,以及由肥皂掀起的家庭风波,集中揭露了封建复古派政治上的极端反动、道德上的极端堕落,戳穿了他们关心世道人心、国家命运的画皮,把封建复古派的反动本质和肮脏灵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内容简介

四铭在大街上看到两个女乞丐,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和个六七十岁的白女瞎眼的老妇。这老妇便是那姑娘的祖母。人们都说那姑娘是个孝女。讨得一点东西都献给祖母吃,宁肯自己饿肚子。四铭看了好半天,没有什么人肯布施。他有点愤愤然,但他自已却一钱也不给,只是呆看着那姑娘。

四铭发现有两个光棍对着那要饭的姑娘说:“阿发,你不要看这货色脏,你要去买两块肥皂来,咯支咯支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呢!”四铭觉得有点不平,而自己却不知不觉地走进商店买肥皂去了。四铭挑了一块绿色肥皂,却坚持要打开来看看货色才肯付钱,伙计不依。

旁边的几个学生看着四铭嘲笑似的说:“恶毒妇”(old fool)。这是鬼子话,四铭不懂,但知道是骂自己的。

旧到家里,四铭把绿色肥皂交给了自己的太太,对她说,以后你就用这个。四铭又把自己在街上的见闻告诉了妻子,之叫儿子在洋字典里查一查“恶毒妇”的意思。儿子查不到。四铭便骂,我白花钱送你进学堂,连“恶毒妇”也不懂。

接着又慷慨陈辞,骂了起来:现在的学生真是不成样,什么解放咧、自由咧,没有实学,只会胡闹,什么学堂,简直应该统统关掉。他觉得还不解恨,又骂起了女学生:“女孩字念什么书。

女人一阵一阵走在大街上,已经很不雅观了,她们却还要剪头发,我最恨的就是那些剪了头发的女学生,搅乱天的就是她们。”他对“新文化运动”也十分憎恨。

晚饭之后,四铭仍逼着儿子查出“恶毒妇”的意思,儿子仍查不出,四铭仍是骂。四铭太太气愤不过,揭四铭的老底说,儿子那里会知道你的心思,要是知道,早就打着灯笼火把,去把那孝女寻了来,好在你已经给她买了一块肥皂,只要再去买一块。

四铭急了,支吾着要争辩:“这是什么话,你们女人……”四铭太太却不甘示弱:“你们男人不是骂十八九岁的女学生。就是称赞十八九岁的孝女,都不是什么好心思。咯支咯支,简直不要脸。”四铭听到这句话,不再作声。

第二日,四铭看见自己太太用了那块绿肥皂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肥皂》写于1924年,这时经过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失败,“五四”时期的先进的知识分子,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积淀在国民头脑中的封建伦理思想对于政治革命进程的巨大制约作用和发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必要性。

因此反对封建主义的旧道德和提倡民主主义的新道德,是思想启蒙运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文学是宣传这种运动思想的有利工具,当时的很多作家都坚守着文学的这块阵地,向封建主义不断发起猛烈的攻击,做为文学革命旗手的鲁迅也把文学作为投枪和匕首向封建主义宣战。

人物介绍

四铭

接受了西方现代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四铭的世界中,家庭占据着绝对的核心,对妻子和孩子的些许不满中,更多的是对她(他)们浓浓的在意和关爱!尤其是他对儿子学程坚持练习八卦拳的赞许,以及妻子发现他内心不可告人的秘密后不断在言语上抢白他时,他态度上的“支吾”和因为紧张脸上流下的油汗。

可见,即使是耳后带着陈年泥垢又脾气暴躁的妻子,他也是非常看重的。恐惧是因为担心失去,失去妻子和孩子的爱戴和敬畏,就是失去了家庭原有的秩序和温暖,这是四铭最在乎的。

四铭太太

《肥皂》中的四铭太太没有自己的名字,文中只有一个“四铭太太”的称呼,这个称呼直接暴露了她作为丈夫从属的位置。但她的性格却爱憎分明:在得到丈夫特意买给她的肥皂后,她用对丈夫的绝对认同来表达自己的感谢和温柔;发现丈夫竟然是因为对一个年青孝女产生了异样心思之后,她突然变得愤怒刻薄。

但最终,她还是极为珍稀地使用了那块包含着屈辱的肥皂“成为他欲望投射的消费品”,并且使用的肥皂越来越高级了,这是主动配合丈夫对孝女的性欲转移。

女乞丐

女乞丐,这位十八九岁的姑娘应该在这个年纪出嫁,进而为人妇为人母,但是她如今只能乞讨;她靠乞讨维持自己和祖母的生计,但在这个问题上,她应该“讨得一点什么,便都献给祖母吃,自己情愿饿肚皮”。

一方面,她面临的社会没能给她提供另外出路的处境被掩盖;另一方面,她把乞讨来的食物先给祖母吃这一行为本身所包含的对亲人的关爱、对弱者近乎本能的同情心被忽略。

她个人的意志自由已经全然被替换为一个孝女应该承担的义务,如果不那么做,她将无法获得合法的存在,更不能成为表彰的对象,反而会遭到社会的严厉谴责。

百度百科-肥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