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相声、特点、历史源渊

一、什么是相声:

相声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

相声一词,古作象生,原指模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为象声。

象声又称隔壁象声。

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

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相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

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

相声在两岸三地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二、相声的特点:

1、通俗易懂

果说,通俗易懂是曲艺语言的***同特色,那么,对相声来说,恐怕应当冠之以“更加”二字。

不论对口相声还是单口相声,都采取聊天、话家常的表现形式。

相声必

须口化,才会有亲切感和幽默感。

相声语言口语话的特色,单口相声表现得特别突出。

通俗易懂归根结底还是语言问题。

句子简洁干净,绝少拖泥带水的附加成分,

反映了口语话的特色。

2、生动明快

语言生动的精髓在于形象化,切误抽象笼统。

不论刻画人物还是表现事物,精心选择富于形象的细节,并通过确切的语言加以表现,是至关重要的。

语言的生动与细节的精巧密切相关。

语言明快,就是痛快淋漓,常常运用高度夸张的手法。

但因扣紧人物性格,给人以明快犀利之感,体现了语言运用的技巧和魅力。

3、朴实含蓄

朴实含蓄,就是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于平淡中显神奇。

皮厚的“包袱”内涵较为深邃,表现形式又较为曲折,曲径通幽,溅入佳境,讲究余音、回味,属于通常意义的朴实含蓄。

4、灵活多样

相声语言灵活多样有着多方面的表现,诸如同音谐音、同义近义、语义对立、一词多义等汉语语言现象的运用,对方言、土语、外国话的运用以及对其他曲艺形式和文学形式语言的运用等等。

如引入土语与普通话加以对比,利用二者之间的差异,抓哏取笑。

这种艺术手法是有典型意义的。

三、历史渊源

对于相声的历史渊源,我们要从两方面追溯,如果从通过语言表现喜剧效果的“谐谑”(发音:XIEXUE)来看,要追溯到东汉,当时有一种表演形式被后人认为

是“与现代的相声相仿佛”,但从作为一个具体的曲种来看,相声的历史并不很长,从现在掌握的可信资料看,其作为一个独立曲种的形成,大约是在清代道光至同

治年间,即公元1821-1874年。

“相声”作为一个词汇,最早的含义是运用口技手段所进行的摹拟性表演,宋代的时候被记载为“像生”,明代被记载作“隔壁戏”,到了清代又被称作“象

声”或“像声”等等,但都是一脉相成的艺术形式。

这种口技表演对于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的相声来说,只不过提供了一个被沿袭下来的名称而已。

对于更主要和直接的渊源,则是民间说讲笑话的表演和满族曲种“八角鼓的拆唱”的演出方式,形成了单口和对口捧逗的相互融合。

这是相声艺术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