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重要还是通今重要?

博古才能通今 说的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有句话说的好 历史是面镜子 只有知道了历史 才有可能预知未来 无论是研究社会现象 还是做生意 历史都是很重要的一环 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比如 做生意 研究更多的 可能是经济史

总之 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 用辨证发展的眼光看历史 总是有好处的

博古才能通今 内容提要:在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今天,我国传统文化创新显得越来越关键越来越重要,在中国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的结合体下如何创造新的文化体系,来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加大古诗文学习,只有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找到文化创新的基础,才能够真正创造出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真正的贯彻 “批判继承”思想。在语文教育的今天,历史的责任要求我们有新的认识,学习古诗文,真正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基础,改变现有的学生过分追求西方文化的误区。 关键词: 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古诗文 批判继承 自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了的巨大思潮变革,物质文明建设得到充分的发展。市场既激发起人的竞争、拼搏意识,又使人受社会整体思潮的影响沉迷其中。市场经济在改变了人的生活境遇的同时,也改变了当代人的精神文化现象:放弃传统的人伦规范,对现实感到空虚与乏味,渴望有新的价值依托又对任何价值思想怀疑。当代人在社会中失掉了创造思想的能力,以至于开始偷工减料从西方摘入思想来装饰自己,“情感泛滥”,“追求个性”代替了传统的思想地位,这已成事实。 向西方学习这是当今社会不可否定的发展趋势,要继承西方的优秀文化遗产为我所用,发扬“批判继承”精神,将西方先进经济理念,管理方法,技术引进从而缩短现代化路程,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开放的环境中传统思想的流失却是一个不可否定的事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尊老爱幼等美德呈现淡化趋势,这却也是尴尬的现实。批判与继承的两面性: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现已变为单面性:批判继承西方文化,倾向性发生改变比较严重。西方思想潮流灌进了现今学生的头脑,他们被西方观念所左右,向往西方的优越物质生活,把追求物质作为生活主要内容,网络的发展使空虚思想体现得更加明显,网络的虚空加重了现代人的思想空虚,在网络中将自己的空虚思想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将低劣本性表现一览无余,这样的环境势必影响到下一代的思想基础。 传统思想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传统思想在今天成为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语言文字。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始直到今天的“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传统价值体系已经解体,从而转为对西学过分依赖的现今思想,使得中国文化结构构建出现问题。21世纪的中国根植于哪种文化中,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中国的发展应有中国当代人自己独特的思想融合进去,以区别中国古代文明与西方文明,提出适合中国发展的文化理论。我们现今推崇的西方文化是根植于西方社会的发展上的,而中国社会的独特发展过程是西方社会不能替代的,只用西方思想诠释中国社会发展是不可行的,必须有根植于中国社会的新思想来充实当代人的头脑。新思想不是与旧思想相对立的,而是传承的,新思想从何而来,没有旧思想的基础,新思想是不可能建立的,无论基础能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总要有这一基础作为创新的“根” 。传统文化固然有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成分,但现今的青年的抛弃观是不科学的,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构建中国文化理论,转变当代人的思想已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从青少年抓起,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接收是十分关键的,我们首要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建立学生完善的思想体系。语文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这一工具性人文性想结合的大学科的今天发展应注意内容的含量与质量,古诗文教学就有必要提上教学任务中来。 古诗文是青少年直接接触传统文化的媒介,要吸收传统文化精华,从古诗文中探索传统文化的内涵。古诗文不仅是指古人的文章,内部包含了传统思想、价值观念、道德尺度、生活习惯等等一切生活层面,加大古诗文学习对于构建学生现代思想基础是必要的手段。同时可以通过古诗文学习品味其优美语言,感受其艺术魅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青春活力,提高道德修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审美力,在学习中体味人生百态,完善自我人格,思考自我人生,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在古诗文学习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豪感与使命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现今思想。蔡志忠说:“春秋战国留下的哲学思想,让我们能在做人、行为处事、治国等方面有所依据;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陶冶了我们的精神层次;八卦、易经、理学、禅宗思想等也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和大脑的想象空间。……而最重要的是,令自己的大脑多汲取不同的思想可发挥想象力的自由度,多读诗词、文学著作可提升人的气质和专心程度。” 学好语文应重视古诗文学习。现代汉语与古诗文是传承的关系。杨德华指出:要认识到古诗文与现代诗文同等重要。现代汉语的语法,词义,用语习惯,写作手法等等无不来源于古诗文中,古诗文学习是学习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古,就没有今。鲁迅,郭沫若,老舍,矛盾等等这些文学巨匠,都有着良好的古文功底,今天的小桥流水,秋风明月,朝花夕拾,故国乡思,不都是受古文化的熏陶吗,真正的要从基础中寻求生发现代语文的连接点,将语文这门学科真正的根找到,从而促进语文学科的创新教育发展。 钱伯城说:现在很多年轻人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外语,却忽视了中文学习,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原因之一是“没有良好的古诗文根底”。他呼吁:多读些古诗文吧,你会发现,古人的文章原来也“充满了活力”!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指出,不能把古诗文看成是"死去的东西",古诗文中有富有生气的、积极的、富有美感的,有创造力的,能激励人、培养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的东西。当今社会汉语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普遍重视英语学习,这是中国面向世界的结果,是有必要的,但这决不应成为忽视古诗文的理由,不能因为要提高英语水平而轻视学生的汉语修养。他对一些大学生"英语一天天好起来,汉语一天天坏下去"的现状颇有微词,认为学习外语与学习母语应是统一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这一思想影响了一代学子,学好数理化只能是跟上时代步伐,以至不掉队,但却无法在现有知识系统上有大的创新,基础文化的缺失是很重要的原因,时代走到今天应真正反省基础学科的学习,重新找回失去的文化。 以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为代表的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大家,在实践中融汇了传统教育的精华和国外先进的教育科研成果,形成了我国优秀的语文教学理论和经验。他们对古诗文学习十分关注,对古诗文诵读教学有独到的研究和精辟的见解。叶圣陶先生指出:“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荆”(《〈精读指导举隅〉前言》)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摹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在我看来,现在的问题,至少以白话课文而论,不是讲得太少,而是讲得太多。”“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讲解之外,可以诵读课文或者做别的练习,可以指导课外阅读。”(《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关于语文教学问题》) 语文界老前辈的这些论述,符合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完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对中国现状的关注。没有感性的认识就没有理性的认识,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创新要有一定的基础做准备。没有基础的知识,一切的分析、综合、创新都谈不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不可否认的道理。老前辈已经对语文学科有了清晰的认识,我们今天也应该认清现实,真正从基础学起。 事实已经证明,只分析语法、修辞特点,只记多少个语文知识点,只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和写作特点是很难学好语文的。当前世界不少研究语言运用的学者,都指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只研究纯粹的语言形式和关系模式,只用形式化或代数化的方式研究语言系统,确实难以解决使用语言的问题。这就需要研究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话语,从语境可以影响话语解释的各个方面发现语用规律。以莫里斯为代表的现代语用学的兴起就不是偶然的了。我国语文大师的主张,与现代语用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加强古诗文学习对于学好汉语是很必要的,有利于提升国人国文素质,缩短语文教育进程,而不是阻碍。 也许有人要问,加强古诗文学习,是否与大语文教学观相悖呢?现在学生生活面广,能接触各种各样语言媒体,如电视、广播等等,不是处处可以学习语文吗?有必要去多读多背一些诗文吗? 我们把加强古诗文学习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整体策略,从多个角度吸收古诗文知识,我们正是要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充分利用各种语言媒体,大量阅读。其实,读书本来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书籍本来也是一种语文媒体。我们之所以强调古诗文学习、古诗文诵读,只是因为与其他媒体比,书籍不但量大,而且相对来说它的语言更为规范、更为直接、更易于为学生所掌握。所以现在要创造古诗文学习的氛围,从公***场所、图书馆、宣传媒介,以至家庭都应营造学习古诗文的强烈氛围,只需有一定的意识,就足以为传统文化的学习迎来新的面貌。 正如张志公先生所总结的,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经验是,“教学要从语文工具性这个特点着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要求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要求‘穷经通史’,通晓‘诸子百家言’;他们也并不都主张‘两耳不闻窗外事’,有识之士是主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然而,他们毕竟认为多读书是根本。2.凡工具,必须操作熟练,运用自如,才能发挥效力。……要学生多获取语言材料,就不仅要靠多读,还必须要求熟读以至背诵,背得‘烂熟’,这些材料才能真正为他所有……掌握语文工具要靠积蓄丰富的语言材料,要靠纯熟的驾驭这些材料,这条原则是正确的。”(《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 我们教的学的,毕竟是植根于中国的中国语文。我们应当学习以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语文大师,注重基础教育。在现在的语文教师中也存在对大量古诗文学习的反感,认为没有必要,既然要将古诗文学习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深切希望教师应主动做好准备,要有新的认识,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是必要的,建立观念新,教法新,理论新的新型语文教师队伍。现在还存在一个问题,任何事物不可过激,过激后必然是一片狼籍,加强古诗文学习,不可过头,过头则易出现“事与愿违”的复古思潮,我只强调在现有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古诗文学习,建立学习古诗文学习的意识这是关键,有了主动从传统文化中吸收信息的意识,对于构建基础思想框架是必要的。 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不可割裂的,从传统文化中得出优秀遗产,但又不能停留。文化传统缺乏逻辑思辩性,感性要上升为理性,形成理性思考,建构现代文化之道这才是关键。我所要强调的是今天的文化创新、批判继承应注重传统,加大对传统的吸收,注重古诗文的学习而不是注重西方文化,不可将吸收的侧枝,变为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