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新石器时期的陶器是怎样的?
长江流域分布着各具特色的新石器时期文化,它们在中华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比如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这些文化都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陶器。
大溪文化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约公元前4400年至前3300年的新石器时期文化,因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其分布东起鄂中南,西至川东,南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沿岸,主要集中在长江游西段大溪文化以大溪类型为例,可归纳为3期:早期以夹炭红陶最多,戳印纹简单、细小,彩陶极少,以折肩圈足罐、三足盘、鼓形器座等为代表。中期以戳印纹发达,彩陶兴盛,常见内折沿圈足盘、簋、高把豆、折腹盆、曲腹杯、筒形瓶等。晚期则以泥质陶占绝对优势,灰陶和黑陶剧增,有细颈壶、折敛口圈足碗等。
大溪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外表普遍涂有红衣,有些因扣烧而外表为红色,器内为灰色和黑色。盛行圆形、长方形和新月形等戳印纹,一般成组印在圈足部位。
其中有少量彩陶,多为红陶黑彩,常见的是绳索纹、横人字形纹、条带纹和漩涡纹。主要器形有釜、斜沿罐、小口直领罐、壶、盆、钵、豆、簋、圈足盘、圈足碗、筒形瓶、曲腹杯、器座、器盖等。
白陶和薄胎彩陶最为突出,代表了大溪文化较高的工艺水平。在白陶圈足盘上,通体饰有类似浅浮雕的印纹,图案复杂精细。薄胎细泥橙黄色的彩陶单耳杯和圈足碗,胎厚仅1.5毫米左右,绘以棕红色的多种纹样,显得精美别致。
屈家岭文化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湖北省京山屈家岭遗址而得名。约距今5000多年至4600年。主要分布在湖北,分布地区以江汉平原为中心,西至三峡,东到武汉一带,北达河南省西南部,南抵洞庭湖区并局部深入到湘西沅水中下游。
屈家岭文化是一处以黑陶为主的文化遗存,文化面貌不同于我国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也与洞庭湖以南的几何印纹陶差别较大。
屈家岭文化陶器以手制为主,少量加以陶轮修整,烧成温度900度左右。器型有高圈足杯、三足杯、圈足碗、长颈圈足壶、折盘豆、盂、扁凿形足鼎、甑、釜、缸等,蛋壳彩陶杯、碗最富代表性。
陶器大部分素面,少量饰以弦纹、浅篮纹、刻画纹、镂孔等。其中一部分彩陶及彩绘陶,有黑、灰、褐等色彩,纹样以点、线状几何纹为主。
彩陶的绘制方法有特点,作笔有浓淡,不讲究线条,里外皆施彩。陶衣有红、白等色,施加陶衣后用黑色或赭色彩绘出带形纹、网格纹、圆点纹和弧三角纹。
另有较多的彩陶纺轮,其横截面有椭圆形、长条形等,纺轮上先施米黄色陶衣,然后彩绘出漩涡纹、平行线纹、同心圆纹、卵点纹和短弧线纹。
屈家岭文化的陶器圈足器发达,三足器较多,平底器较少,不见圜底器,器形有罐形鼎、高领罐、高圈足杯、薄胎杯、壶形器等。
河姆渡文化是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金吾庙村的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时期母系氏族公社早期的重要的氏族村落遗址之一,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流域氏族的情况。
河姆渡文化的陶器制作有一定的水平,最高烧成温度达1000摄氏度。稻穗纹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图案,弯弯的稻穗图案使人想象到,河姆渡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了水稻的栽培。
河姆渡早期陶系简单,夹炭黑陶占绝对优势。除磨平素面外,绳纹较多,刻画的几何图案花纹和动植物图案突出。主要器形有敛口或敞口肩脊釜、直口筒式釜、颈部双耳大口罐、宽沿浅盘、斜腹盆、环形单把钵、大圈足豆、盆形甑、块状体支脚等。石器种类少,一般磨制不精,斧、锛较厚硕,主要石器工具中未见穿孔者。
而到了河姆渡晚期,则夹砂红陶、红灰陶数量最多。前段的泥质红陶外壁红内壁黑,常施红陶衣;后段的泥质红陶表里色泽一致,很少施陶衣。沿用绳纹,出现镂孔纹饰。其他主要器形还有敞口鸡冠耳釜、敞口扁腹釜、牛鼻耳罐、折沿罐、镂孔豆、空腹倾斜体支脚。
较为特殊的陶器有陶灶和陶盉两种。陶灶发明后,解决了木构建筑内煮炊防火问题,是后世南方居民一直使用的缸灶的前身。而陶盉则被认为是古代的一种酒器。
河姆渡土“陶灶”通长55厘米、通高25厘米。夹砂灰陶。俯视呈鞋底形,火门上翘,椭圆形圈足。内壁横安3个粗壮支丁,三丁分别置于两侧正好对称,一丁置于后壁。两侧外壁安有一双半环形与两侧支丁连成一体。
陶埙也是河姆渡的代表遗物,埙身呈鸭蛋形,中空,一端有一小吹孔,也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乐器,只是河姆渡的陶埙只有吹孔而无音孔,可见它的原始。
良渚文化遗址发现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实际上是余杭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属于新石器时期,约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分布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太湖流域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
良渚文化发展分为石器时期、玉器时期和陶器时期。陶器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轮制较普遍。一般器壁较薄,器表以素面磨光的为多,圈足器、三足器较为盛行。
典型器皿有鱼鳍形或断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节形把的豆、贯耳壶、大圈足浅腹盘、宽把带流杯等。柱足盉、高圈足镂孔豆、高颈贯耳壶等。陶胎细软,大多轮制。表面打磨,烧后呈黑色光泽。造型规整。纹饰线条纤细工整,以几何形纹为主,有弦纹、竹节纹和各种形态的镂孔纹等,并出现有彩绘陶,在薄而黑或黄黑色陶器上绘以棕红或黄色纹样。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期的陶器发展迅速、成熟,与黄河流域争奇斗艳,平行延贯又交流融合,成为当时我国陶器文化的主体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