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国音乐剧<<钟楼怪人>>里的歌曲

Notre Dame de Paris

钟楼怪人

基本资讯

作曲:Richard Cocciante

法文作词:Luc Plamondon

英文作词: Will Jennings

原着 : 雨果Victor Hugo

导演:Gilles Maheu

编舞:Martino Muller

布景设计: Christian Ratz

服装设计: Fred Sathal

灯光设计: Alain Lortie

首演:2000年5月24日伦敦Dominion Theatre首演,

创作缘起

钟楼怪人的故事蓝本,在音乐剧作家的眼中永远是一个值得衍申的好题材,从安德鲁洛伊韦伯的《歌剧魅影》、迪士尼的《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Beast)和《钟楼怪人》(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等等都是以这一个故事为架构所改编的音乐剧。但是这一出音乐剧几乎按照原着的故事情节,没有作大幅的删改,所以是一个以悲剧收场的故事,和迪士尼的大团员结局版本截然不同。

许多人在第一次听到《钟楼怪人》音乐剧的乐曲时,就深深被其旋律所震慑;作曲者在这一出戏的基本音乐架构之中纳入了大量流行音乐的因子,与一般传统音乐剧强调美声或古典的走向不同,或许有人会用‘媚俗’来形容本剧的音乐,不过不可否认的,在摇滚乐的包装之下,强烈的旋律性让听众确实难以忘怀,纵然无法马上琅琅上口,但是绝对不是那种走出戏院就会忘记的那种音乐。也因为它的歌曲本身真的相当好听,演出完毕之后戏院的纪念品店永远大排长龙,人人都抢着要购买一张原声带精选集回家作纪念。(注:在英国的CD价格与台湾相比,真的是贵的吓人,一张大约十五英镑折合台币大约750元。)

据传许多法国人眼见迪士尼的《钟楼怪人》首演居然选在柏林,心里相当的不是滋味,便抢先推出了法文版的钟楼怪人音乐剧。此剧由加拿大魅北克省的词曲家Luc

Palmondon及法义混血的欧洲创作歌手Richard Cocciante合作,一九九八年在巴黎国会大厅首演。

这出源起于法国的音乐剧在伦敦上演以前,已经先以以法语版创下非常好的成绩,法语版本在99年九月起在法语系国家(包含法国,瑞士以及比利时)进行巡回公演,获得非常大的好评以及回响,而法语版的原声带CD更是卖的如火如荼。并且在十月起开始跨过大西洋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加拿大的法语区)巡回演出。英语版在去年〈2000年)元月起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演出半年,而在去年五月正式移师伦敦西区,准备常驻此地,创造另一个奇迹。

《钟楼怪人》是一出与一般传统的音乐剧有许多极大差别的戏。首先,这出戏最被争议的一点,莫过于使用预先已经录音好的配乐(以及群众的和声),而非一般音乐剧所使用的现场〈交响)乐团〈可想而知制作单位的说辞一定不外乎:用预录的音乐可以确保一定的品质…….),所以真正现场制造出来的声音,就仅仅来自于这七位主要演员的麦克风了:但是这些麦克风在使用上,又与一般传统音乐剧所惯于使用的隐藏式麦克风不同:戏中七位主要演员所佩带的耳挂式麦克风,与其古装造型产生了极大的冲突性,但是这也不失为一种强调七位主要演员歌声的方法。(在另一出音乐剧《吉屋招租》(Rent)中也使用类似的耳挂式麦克风,毕竟那是一出时装剧),看似特立独行的做法,却也利用视觉性的刺激加深观众对于听觉上的反应。

另一方面,整出戏的所有歌曲(以及屈指可数的对白)完全是由七位歌手通力完成,后面负责扮演群众的角色的为单纯的舞者(或者是特技演员),在剧中并不参予歌唱的部分,也就是说跳舞的人不唱歌,唱歌的人不跳舞,这样的组合看似悖离了一般音乐剧歌唱、戏剧与舞蹈融合为一体的基本概念,但是整个制作却又能把看似分离的歌唱与舞蹈巧妙地用舞台效果相互串联(在后文中将有简介)。另外相当特殊的一点,就是整出戏主要演员彼此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互动,当七位主要演员在唱歌的时候,似乎自己就是在聚光灯下的超级巨星,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歌声当中。彷佛观众所来观赏的是一场大型的卡拉OK演唱会!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戏院里面,配乐放的非常非常大声,要在戏院里面睡着还得要有特殊的功力!

这些应邀前来演出的演员,大部分都是出身自歌唱界(尤其是热门摇滚乐界)包含了最初所邀请演出Esmeralda的澳洲女星Tina

Arena,(接下来演出此一角色的女星清一色来自英国的流行乐坛),演出Phoebus 的英国男星 Steve Balsamo

之前还演过伦敦版的《万世巨星》)等等。

摇滚的音乐配上流行乐的嗓音,当然是完美的组合,但是对于已经习惯《歌剧魅影》、《悲惨世界》的观众来说,可能是一个全新的经验!

很可惜的是,本出戏的英文版歌词,是被一般观众以及剧评家所诟病的一个部分,虽然作词家Will

Jennings在英美的流行乐坛也占有一席之地,也曾写过叫好又叫座的‘铁达尼号’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许多人均认为Will

Jennings在《钟楼怪人》里翻译的歌词的表现远远不及他在流行乐坛的表现,整个经过翻译的英文歌词完全丧失了法文原有的顺口以及诗意。

在这里不能不特别将本剧的舞蹈部分特别抽离出来加以特别介绍。《钟楼怪人》的舞蹈真的是由完全专业的舞者所担纲,里面还包含了由体操或是体育选手转任的特技演员(Acrobats),在编舞的部分除了特定的舞码之外,还给予舞者相当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所以有些爱耍帅的舞者常常故意作出一些非常高难度的动作引起女性观众的尖叫),在几个大场面的舞蹈演出段落(例如The

Refugees、The Feast of Fools、The Court of The Miracles、At the Val

D’Amour等等),舞蹈就是演出的全部,舞者肢体的动作真的是发挥的淋漓尽致,加上许多小小道具的使用----带有轮子的拒马(有一点点像一般看到写着‘禁止停车’的铁栅栏,下面装上了轮子),看似不起眼的道具在众多舞者以及编舞家的设计之下,,将舞台作了活动式的区隔,不但区隔了内外、也造成了敌我之间的对立,同时达到了写实与写意的境地。(如果看不动的话,可能要亲眼见过才能体会编舞者的巧思)。

或许将歌唱与舞蹈完全分离这种新的尝试在剧场中也有其特殊的效果,当演员正在用歌声诠释自己内心的状况,在旁边舞动的舞者正可以适切地用肢体来表达复杂的情绪纠葛,在同一个舞台空间上却也能同时表现内在与外在两方面的不同情绪,也能够将许多抽象的情感具象化的表达,就好像同时开了两个视窗,让观众可以非常清楚的领会到演员所想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再Esmeralda一出场时所演唱的Bohemienne

Song,在女主角身边的舞者象征了她内心奔放的思想;Phoebus在Torn

Apart一曲里面由四位只露出剪影的男性舞者表现出他内心挣扎的痛苦抉择,在视听双方面同时的刺激之下,将舞台原本局限的空间作了无限的延伸。

另一段不能不加以介绍的部分就是The

Bell一曲的舞蹈。当钟楼怪人对自己所心爱的大钟们倾诉自己的爱慕之意时,三座大钟从天而降,里面各由一位特技演员演出钟摆,在没有安全护栏的情况下,看着他们奋力的晃动着大钟,真的很难不替这些演员捏把冷汗,但是他们彷佛赋予了大钟生命一般,在这里呼应了Quasimodo内心澎湃的情绪,加上钟楼怪人近似嘶吼的歌声倾吐自己的爱意,这一段实在是精采至极,不由得不让人起立鼓掌致意啊!

这出戏基本上的卖点除了音乐、舞蹈之外可能就是高空特技了,不论是Esmeralda被吊死的一幕,剧终之前的四位女性舞者吊着钢丝演出的舞蹈Dance,

My Esmeralda,站在横梁钢筋上面演出的The Court of The Miracles或是令人印象深刻的The

Bell三个大钟等等,都算是本剧的卖点之一,不过这些演出看起来真的很危险,让观众不得不深深为这些伟大的演员们的勇气至上最深的敬意。

在此附上八卦一则:在伦敦演出两个月之后,二○○○年六月17日果然发生了意外,其中饰演难民头子的 Luck Mervil

(没错就是CD里面的那个人!)站在大钢梁上面又唱又跳Court of the

Miracles时,一边的钢丝突然断裂,整个人摔到台上,连动都不能动,还是由舞者将他拖下舞台,接下来马上由另一位替代演员接替整场表演的演出。事后这位钟楼怪人元老级的演员(她跟着这出戏巡回欧陆,加拿大,拉斯维加斯)从来没出过意外,所以他控告伦敦的戏院管理不周,目前仍在法律诉讼的阶段。

另一方面,这出来自法国的音乐剧,还非常‘骚包’地在开演之前使用英语以及法语作注意事项(不外乎是提醒观众演出期间禁止使用行动电话以及照相机以及录音机等设备的的广播)。这一点让许多保守的英国人非常的不爽。有些人对于这种种特立独行的做法感到不以为然,一些刻薄的剧评家甚至指出像这样的音乐剧根本不值得进戏院看,买张CD回家听的效果可能更好。但是却也有另一派的剧评家认为钟楼怪人一剧即将引领当代音乐剧走出一九八○年代韦伯式音乐剧的阴影,而迈向一个新的纪元。毕竟在制作人处处讲求炫目舞台特效的伦敦西区音乐剧中,似乎音乐本身已经沦为了音乐剧的一个配角,钟楼怪人的制作似乎想要把音乐剧导回了以音乐与舞蹈为主的传统概念,但是却又在其他部分超脱了一般人脑海中的刻板印象(华丽的衣服,多变的舞台布景)。

再多的介绍还不如亲自体验,希望会有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到,如果这出戏够长命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