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山再起”这个典故中,“东山”是指什么
东山”是指江宁的东山,原为土山,据说是当年小秦王赶山塞海神鞭鞭方山时掉下的一撮土,取名土山。
东山再起的历史故事在江宁周边地区流传已久。起源于三国时期孙权
公元383年8月,前秦符坚率百万大军南下伐晋。此时的皇帝想起了谢安,决定重新启用他,就派员到东山,封他为征讨大都督。宰相肚里能撑船救国要紧,谢安没有推托,他回到朝廷调兵遣将,上下整顿,赏罚分明,官兵一心,要与符坚决一死战。
淝水一仗,救了东晋,谢安被封为三公之上。因为他东山闲居以后,又出来做了一番大事业,后来人们都称谓他“东山再起”。
扩展资料:
大约在距今300-200万年前,在地质年代第三纪末第四纪初的“喜山运动”时期,龙门山脉大幅抬升,同时龙泉山脉处于隆起状态,处于二者之间的“前陆盆地”急剧下沉,形成成都盆地。
之后,发源于龙门山脉的数条河流携带泥砂奔涌而来,形成八个冲积扇,它们重叠联缀而成复合冲积扇平原,最终形了成都平原的平地区。然而,这些河流似乎商量好了似的,它们奔流的路线全部遗弃了平原东侧的一块“扇形”地域。
这片“古老”的扇形地域,成都人习惯称之为“东山”。它位于成都以东,北以毗河为界,南以府河为界,东以龙泉山为边缘。虽然称“山”,然而在成都以东到龙泉山的广阔地域,“均黄土小坡,实非山也。”(傅崇矩《成都通览》)
成都人习惯称呼的“东山”,由五个场镇组成:西河场(今龙泉驿区管辖,现名:西河镇)、镇子场(今龙泉驿区管辖,现名:洛带镇)、石板滩(今新都区管辖)、廖家场(今青白江区管辖,现名:清泉镇)、龙潭寺(今成华区管辖)。成都人称:“东山五场”。明末清初,客家人从粤东北入蜀,在成都附近东山形成了客家方言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