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八卦钱造假

中国古币中的一些珍稀品种由于身份高贵,赝品也较多。为避免上当受骗,除在购买时加倍小心之外,还要多接触实物,不断积累鉴别古币的实践经验,提高我们的辨别真伪能力,这是进入泉界收藏的必由之路。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几种鉴别古币真伪的常用方法。

声音辨别法:古钱币年代越久远,其内所含的锡、铅等杂质流失越多,声音听起来也就越显沉闷。相反,年代越近,声音越清脆。

观察铜色法:一般古币的材质有青铜、红铜、黄铜、白铜等之分,青铜币易断裂,黄铜币不易断裂磨损,白铜多为样币用材。明代以前钱币大都由青铜铸成,没有黄铜币,如果发现明代以前的黄铜钱币,要多加小心。

沸水浇煮法:古币上往往附着红绿锈或传古的黑色锈,真钱锈是过长时间自然氧化而形成的,附着力比较强,所以遇到锈色可疑的钱币,可把它放入沸水中烧煮30至40分钟,锈脱离的是伪品,真品的锈不易脱离。

钢针测试法:古钱币的锈比较坚硬,把缝衣用的钢针尖向下竖直下压,放手后,钢针会立刻倒下。伪品的锈往往是真锈掺入粘合剂之类的东西涂抹而成,有一定的弹性,钢针就不易倒下。

风格断定法:每个朝代的钱币都有自己的风格特征,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币多为工匠随意所铸,文字古拙秀润、朴素简直;西晋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文件传到中国,受其影响书法艺术初步形成,其间钱币文字纤细柔韧、娇媚可爱,绝妙精美;唐、宋、元钱与书法结合较紧,其钱文多为名人所书,整体上给人以端庄稳重,玉润可爱的感觉;辽钱风格是钱文松散,而西夏钱文紧凑,明代钱的主要特征是方正而呆滞。这些钱币表现出来的时代风格,后仿者能仿其形但不易传其神,给我们鉴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比较版别法:我国早期古钱币都是由手工铸造的,即使用来铸钱的母钱也是由手工雕刻而成的,所以各枚钱币之间多少会有一些差别。如果发现一批钱币,它们的版别一模一样,甚至局部的缺陷也丝毫不差,就应该怀疑有作伪的可能了。

成分分析法:一些拍卖行对征集的珍贵的古钱币,为提高拍品的可信度,在拍卖前常常借助一些现代仪器进行分析。常用的有光谱化学分析、金相分析、化学容量分析和电子无损表面扫描测定等方法。以上分析数据经电脑对比分析后,可给出较准确的答案。此法对古币的金属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准确性可靠性较高。

超声波探伤法:近来市场上发现不少造假手段极其高明的赝品,例如用两枚普通真币合并成一枚价格较高的合背或合面钱;运用现代微型磨床和微型铣床将一枚真的普通币加工成另一种珍品。"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采用超声波声像仪,可看清钱币的内部结构,改刻、挖补、拼合等伪作的钱币便无法藏身。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1钱银子:一两银子=10钱银子

1吊钱:康熙所记,“银每两换钱一千文”,这一千,俗称一吊。按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八》:“是日十三位道长,每一个马上人要钱一吊。一吊者千钱也”,说明,吊是以千计数。但各个地方,各个时期,多少钱为吊,并不一致。旧时北京,就以一百个制钱或十个铜元为一吊。所以,一吊钱价值多少,是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很难说出准数,最准确的答案,莫如就说是一吊钱。

我家也有你这样的铜币,像大通宝之类的,还有民国银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