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如何投诉和举报

关于,举报就给官型

商鞅在《禁使》中提到:“至治,夫妻、交友不能相为弃恶盖非,而不害于亲,民人不能相为隐。”

意思就是说,让夫妻、父子、邻居、朋友、官民相互监督,相互举报,告发就有重赏,隐瞒,则要连坐重罚,甚至,战争中胆小怕死的,本人处死,父母、兄弟、妻子要连坐。举报官员贪污成功的,可以得到贪污官员的官位。这样施行的结果,好的方面是“群臣不敢为奸,百姓不敢为非,民以殷盛,国以富强。不好的方面是“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候,人与为怨,家与为愁”开创了中国两千多年“出卖、背叛、弃义”之先河。

沈括,举报了苏东坡,刘墉,举报了“东台文字案”等等不忍卒读,其流毒在“文革”中犹为突显,夫妻之间,相互揭发,朋友之间,相互出卖,使人与人之间失去最起码的信任,心灵扭曲,上演了一幕幕人间悲剧。

举报高规格接待型

到了武则天,又有了新的进步,她发明了“铜匦”举报制,这东西,我们现在还在用,只不过换了个名称,叫“举报箱”。基本上。每个大一点的单位都有的。当时的“铜匦”设计非常复杂,分为四个口,只能进。不能出,分别投诉“军事”、“伸冤”、“举报”等内容。每日打开,不象现在锁锈得都成一块铁了。关键是。举报者的待遇特别高。外地举报者,“给驿马 供五品食”,五品食。是什么概念呢?就是五品官的待遇, “每日细米二升,面二升三合,酒一升半,羊肉三分,瓜两颗,盐、豉、葱、姜、葵、韭之属各有差”。有专车接送,还能好吃好喝,举报错了。也不追究,这等好事,谁不争着干?弄得朝士人人自危,相见莫敢交言,道路以目。戏剧性的是。真正设计“铜匦”的鱼保家。也被人把举报信送进铜匦,送了命。

举报八卦风闻型

从,明朝开始了一种新的举报形式叫“风闻言事”,这也是,武则天举报制度的进一度发展,什么意思呢?就是举报者,不要有证据,更不要照片、录音什么的,只要是你听说谁谁贪污了,就可以向皇帝举报了,而,皇,帝根本不追究举报内容是否真实。如果,碰巧你举报的,确实贪污了,你就会有赏赐了。这个制度,在康熙时期,特别盛行。这种事情,当今也不鲜见,特别是,在某人要提拔的时候,举报信,就会象雪花一样飞来,其中不乏“风闻言事”,也确有不少人,被停止了提拔,事后一查,又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关于举报的题外话(我知道,我的言论,会被许多人骂,但我还是要说):

一、惩治腐败,应该着力于制度和法制的规范,让权利的运作,公开、透明,得到有效监督(专门机构、媒体的监督,当然也含有人民的监督),而,不是完全寄希望,于群众的举报。因为,随着贪官们,逃避能力的提高,大部份真正的内幕群众,是无法知道的,而,所谓接到的群众来信,大部份,他们内部利益不均,或反目的结果。

二、提倡举报和揭发,应该尽量避免,“风闻言事”的举报,一般反腐部门没精力也不会去查,“确凿证据”的举报,都是知情人,既是知情人,往往也是内部人,听说,这次有个女生在高考作文中,举报了父亲是个贪官,作文得了高分,你说,小孩的心灵,究竟应该得多少?中国,自古就有,子该不该为你隐的争论,也就是说,父亲犯了罪,儿子应不应该举报,举报,是不孝,不举报,是不忠。西方法律,是不提倡这样做的,因为,打击犯罪是专门机构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