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陵的资源特点
运城市区北行15公里,在蜿蜒百里的鸣条岗西端,坐落着全国闻名的舜陵。对此,许多文人墨客曾著文褒赞。明人相宗皋写道:“观庙之形胜,北枕孤峰,涑水之波涛绕于后;南对条山,鹾海之盐花献于前。右缠黄河玉带,妫油厘降之风犹存;左拱香山瑶台,历山耕稼之迹如故。[1]”
其地理环境可谓形胜壮美。舜,姓姚,名重华,因其祖先曾封于虞(今永济市虞乡镇),故史称虞舜。舜是传说中我国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传说舜年幼丧母,经常受后母虐待和父亲的棒打。但他却以孝悌而闻名天下。后受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并将其女娥皇、女英婚配与舜。舜举贤任能,举荐“八恺”、“八元”著称的苍舒等十六人辅佐尧帝,除去鲧、***工、颧兜、三苗等恶人,使天下大治。尧死后,舜即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特别是命禹治平水患,使民安居乐业。故受万民拥戴。死后葬于鸣条岗。
舜帝陵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后毁于元末战火中。明正德初(1506),乡人重建。但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大地震中又遭毁坏。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安邑县令吴愈再次重建。在清嘉庆二十年(1815)的大地震中又为瓦砾,仅存正殿。次年,在乡人王步洲等倡导下,重建舜庙[2]。 舜帝广场
舜帝大道
舜帝广场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50米,占地面积为30000平方米。广场的前方摆放着两尊青石大象,,取意当年舜耕历山的时候是大象帮他耕地,小鸟帮他播种。同时大象也是世界舜帝后裔宗亲联谊会的会标,象征着万象更新,如意吉祥。广场中央是一个巨大的花坛,花坛中央是太极八卦音乐喷泉。花坛周围是十二幅虞舜盛世浮雕图,记载着舜帝的生平功绩。
广场的四周耸立着约十米高的十二根青石龙柱,这十二根龙柱代表舜曾把天下分为十二个州,寓意着天下归舜,祥和统一。这十二根龙柱是盐湖区十二位热爱家乡、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家捐资竖立的,他们的善行义举也将同舜帝陵庙万古流芳。
彩虹门
正前方有道彩虹门,相传舜帝的母亲握登,
景区大门
外出遇见彩虹感应而怀孕生下舜帝。所以传说舜帝就是彩虹的化身,因此在舜帝陵景区大门的上方特设一道七彩长虹。
舜帝公园
进了彩虹门,就是舜帝公园,约占地1300多亩。中间为神道,长约1000米。神道西边有一片桃林,称做桃坞,寓意着舜的出生地姚墟村桃林。神道两旁是景区的花卉区,
雷泽湖(2张)
分为白花洲、湖山点、松梅苑等九个区。区内风光秀丽,鸟语花香,浓荫滴翠,景色宜人。 舜帝陵庙
舜帝陵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后毁于元末战火中。明正德初(1506),乡人重建。但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大地震中又遭毁坏。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安邑县令吴愈再次重建。在清嘉庆二十年(1815)的大地震中又为瓦砾,仅存正殿。次年,在乡人王步洲等倡导下,重建舜庙[2]。
舜帝陵庙占地四百亩,是景区的主要建筑。分为南外城、陵园、皇城三部分。舜帝陵庙神道两旁保存有五株树龄在4000年以上的古柏,且每一棵活柏怀里都抱着一棵死柏,甚为奇特,被称为“夫妻柏”或“连理柏”,东边一株树干形似龙爪,树根形似龙椅,相传当年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休憩,故这棵树又称为龙柏。而舜帝陵上也有一株树形奇特的古柏,已有2000余年历史,五个主枝形似虬龙,民间称为“五子登科”。陵前有两块石碑,上碑刻“有虞帝舜陵”,下碑刻“舜帝陵”[2]。
舜帝抚琴像
舜手抚五弦琴吟“南风歌”雕像
舜帝抚琴像
,为花岗岩材质,高五点一八米,整个雕像具有山的气势与宏伟,反映了华夏子孙对虞舜圣帝的尊崇爱戴,对虞舜文化的高山仰止。在雕像两侧有两根华表。华表最早缘于尧帝时代的诽谤木,设于交通要道之处,要广大人民群众在上面书写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到了汉代,发展为道路标志,明清时发展成为建筑装饰。在这里设立华表,是帝王皇权的象征。
外城[2]
外城,也叫神道入口,为半圆形的“古柏广场”,
千年古柏
是大型的祭祀活动的地方。神道两侧原来巨柏夹道,古树参天,可惜后来由于修庙没有资金,当地的老百姓便采取砍伐树林,换取银两的方法来修庙,因此,这里的柏树便被砍伐不少,如今只能看到这两组千年古柏了。相传这两组柏树是大禹亲手为舜帝所植,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并且它们均为“活柏抱死柏”。当地的老百姓看到它们这样相互依偎着,就像一对夫妻一样对爱情忠贞不渝,于是便给它们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夫妻柏”。明代的《安邑县志》称它们为“连理柏”。这组柏树下用来支撑卧柏的砖砌方柱上镶嵌有一块石碑,是清光绪二十六年杨包村的杜居实所写,碑文的题目为“鸣条古柏录存”。碑文记载了舜帝陵内古柏的沧桑。碑文说,原来舜帝陵内古柏林立,数十围粗的大柏树就有五十余棵,而夹道的夫妻柏还不在内。这些柏树“肃深古茂,几千年物”,在此“护帝陵,表圣迹”。但自明代到清代间,为筹款修庙,砍树买钱达五次,再加上以后的天灾人祸,对柏树损害更深。到了光绪二十六年,庙内的古柏,五十余围的还有五棵,四十余围的有八棵,二三十围的有十棵。后栽一、二百年的柏树都不算。碑文的作者呼吁后人要保护柏树,切不可乱砍乱伐!在碑文中间还记载了一个故事:同治年间,杜居士同老师山东巡抚闫敬铭夏天游贺村,遇一柏树约四十围。“围”是计量单位,指两只手的拇指与食指合拢起来的长度。当时闫敬铭说这棵柏树是秦汉时栽种的,很少见呀!杜居士反驳说远不如鸣条岗上的柏树古老呢,况且这里只有一棵,而鸣条岗上的柏树有十几棵,都有五十围粗,远远望去,很像龙形。闫敬铭认为杜居士说的夸张了,就不相信。到了光绪年间,闫敬铭奉圣旨北上,路过这里祭拜舜帝,见到了古柏,才感慨地对随从说,杜居士以前说的确实是真的。
沿神道即可前去拜谒舜帝陵。明朝诗人相宗皋曾写到:鸣条蜿蜒界平川,舜帝神祠不计年。数庙宫连楸树碧,一围冢接暮云连。从这首古诗中可以领略到当年舜帝陵的规模和气势。
相传舜陵建于大禹时,而庙则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从古柏到山门***设有四十九级台阶,四十九级台阶喻意着舜帝继尧位之后在位四十九年,《竹书纪年》上这样记载“舜帝四十九年居于鸣条,五十年帝陟”。
山门
陵庙山门是拜谒舜帝陵庙的第一道大门,一座两层建筑。是在原址上重新恢复的仿清建筑。山门匾额上的“舜帝陵庙”四个大字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所书。
山门对联:
“此是鸣条岗,春露秋霜怀复旦;
谩言苍梧驾,尧天舜日睹重华。
”联意是:这里是鸣条岗,对祖先的岁时祭祀,人们从白天到黑夜时时都在怀念着舜帝。湖南的苍梧山上舜帝驾崩的说法是错的,太平盛世,人们都来鸣条岗瞻仰舜帝重华。
“山悬丽日日照纵横八万里;
门纳德风风行上下五千年
”联意是:高山上悬挂着明亮的太阳,这太阳照耀着神州纵横八万里江山;大门内珍藏着人类道德之风范,此风范盛行了上下五千年。
步入山门可以登楼览胜景,击鼓报平安。门上楼阁是舜帝陵的最高处,南可尽览景区全景,遥望盐池、中条山,将陵园、皇城尽收眼底,远眺涑水孤峰,北可迎南来熏风,擂平安鼓,报平安福。
陵园[2]
陵园南北长200米,东西宽200米,占地60余亩。行百余步,进陵庙大门,在中轴线上座落着甬道、
舜帝陵
月台、献殿、亭厅以及舜帝陵冢。东西对称的古建筑为关公祠和敤首祠。月台建在1.12米的台基之上,月台栏板两边雕刻了一百幅中国古代孝子的故事,称为《百孝图》。月台是每年祭祀舜帝的活动场所。月台中央放置的铜香炉长4.2米,象征着四千两百多年来中华儿女永远怀念舜帝,高112厘米象征舜帝高寿112岁。[2]
月台之后的建筑是献殿,建于元代。穿过献殿便是享厅,享厅为清代建筑。牌匾的内容为“陟方之所”,
舜帝陵冢
是雍正元年安邑知县车敏来所提,意思是舜帝升天的地方。穿过享厅,便见到砖砌的方形墓冢,陵高3米,周围51米。陵前嵌有邢其任书写的“有虞帝舜陵”石碑,旁立“有虞氏陵”石碣1块。陵冢上槐相交翠,郁郁葱葱。
皇城[2]
绕陵北行约三十米,即是皇城
皇城
,又名离乐城。进拱形城门,内以戏楼、卷棚、献殿、正殿、寝宫为中轴线,东西两侧配以廊房及钟、鼓二楼,构造布局严谨,左右对称。主建筑正殿,建造于台基之上,重檐歇山顶,斗拱五铺作,面阔五间,进深五椽。殿内泥塑的舜帝坐像,头戴冕旒,身着衮服,神态庄严,栩栩如生。
正殿之后,原建寝宫三楹,内塑娥皇、女英像,昔已毁于战火。陵庙东南,旧时曾建大云寺,为守陵僧侣居住,亦称“守陵寺”,于解放初拆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