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巍山古城——600多年的明清古建筑群

巍山古城,地处云南西部哀牢山麓,红河源头的巍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唐初就有村舍了,元代由大理段氏总管开始建筑土城,到明朝才正式建城,至今整座县城依然较为完整的保持了600多年前建城时候的棋盘格局,是中国保存较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

巍山古城是南诏国的发祥地,南诏始祖细努逻曾在此耕牧。这里也是云南推行土司制度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土司制度是元、明、清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和制度。土司又称土官、土酋,是中国古代一类官职的统称,用于委任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头目,以夷制夷。

巍山古城内街道以拱城楼为中心,呈标准的井字结构建设,***有25条街道,18条巷,全长14公里。25条街分别为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四方街、日升街、月华街、文明街、上水坝街、下水坝街、后所街、关圣街、雷祖殿街、学旁街、土锅街、大水沟街、报国街、盐店街、南外街、东外街、东新街、西新街、华兴南路、蒙化南路(原巍城西路)、瓜浦街;14条巷分别为:竹壁巷、人文巷、姚家巷、群力巷、丁家巷、火巷、油巷、文华巷、上仓巷、冷泉巷、水巷、崇化巷、祁衙巷、孙家巷。在明清古城周边的:瓜浦街、水巷因两侧有古民居或古迹,故列入古城街巷;文献街、南熏街等,始建于改革开放之后,故不列入。

城内房屋基本保持了中式结构,南、北主轴线两侧的房屋则完整的保存了明、清时代的建筑式样和风格。古城内的民居多数是院落式的,保持了大理白族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土木结构的特色,北门外的二条街道是主要居住区,临街为铺面及大门,宽度一般为6-7米,后面为住宅。大部分房子坐北朝南,房子朝向为南偏西15度左右,属结合当地的最佳采光方式,以弥补“四合五天井”光线不好的一面。

巍山北城楼名拱辰楼,建于明洪武年间。在高大的城墙上,有五间重檐歇顶式的古老建筑。城楼南面挂“魁雄六诏”,北面挂“万里瞻天”横匾。气势雄威。古楼高23.5米,下舌城墙高8.3米。楼架由28棵大柱支撑,由东、西两道小门登级而上。登上楼顶,举目四望,东西南北四条街道向四方延伸,屋舍俨然。整个巍山坝子全收眼底,十分壮观。

巍然屹立的拱辰楼和星拱楼,成为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大理巍山文物古迹荟萃,风景名胜众多,有巍宝山、巍山古城、玄龙寺、圆觉寺、山龙山于图城、云隐寺、陈异叔石棺、慧明寺、东山蒙化灵泉、鸟道雄关、五印山等等。城内还保存着文庙、关帝庙、财神庙、文华书院、太阳宫、冷泉庵等明清建筑。这些工艺精湛、结构严谨、雕梁画栋的古建筑,再现了昔日巍山古城的繁华和高超的建筑艺术。一些专家学者考察巍山古城后赞叹不已,认为“巍山古城风貌如此完整,在云南乃至全国均属少见”。

巍宝山是集自然风光、南诏根源文化和道教文化为一体的名山。在全国14座道教名山中,巍宝山的道观殿宇最多、最宏伟、建筑风格最具地方民族特色。其中的长寿洞八卦建筑风格、大殿门上的八仙过海镂空浮雕、大殿顶部的八对藻井镂空龙图,在全国道教名山中绝无仅有。巍宝山上依山就势建有22座清代道观,规模宏大,建筑工艺精湛。山上、殿宇中保留着“松下踏歌”壁画等大批有价值的碑文、石刻、壁画、楹联、匾额、雕刻等。

巍山的民族风情独具特色,彝族打歌,民间的“洞经音乐”,巍山的扎染,巍山的蜜饯、果脯,名特小吃“粑肉饵丝”。这座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古城,安然地静谧在无量山和哀牢山腹地的一隅,一个古老的城池,让小城百姓的烟火生活,显出别样古朴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