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字怎么解释

冀本意是指希望、期望,也指州名,是指古九州之一的冀州。

字源演变:初文像一怪头之上长有双角的人形,为独体字。本义不明。到了《说文》小篆,双角讹为"北"形,怪头人形讹为"异"形。成为合体字。隶变将"北"形简化为两点。楷书仍以从北从异结体。《说文》:"冀,北方州也。从北,异声。"释形是就讹体为说。

说明:西周初期,叔虞封唐,唐地在今山西南部。叔虞被"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启以夏正,疆以戎索"。所谓"启以夏正,疆以戎索",就是在唐地启用夏历(周天子的王畿地区和鲁国等其他姬姓封国一律使用周历。

国家统一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全国只使用一种历法,即"王法"。周成王这是给唐国以使用前朝旧历的特权,属权宜之计),并以戎狄的绳索作为田地丈量的准绳(实行全国统一的度量衡制度也是国家统一的显著标志之一。

周成王这是给唐国以使用少数民族度量衡标准的特权,亦属权宜之计)。由此记载可知周初(公元前一千年)时,山西南部地区还是夏戎混居的地方。夏族种田而戎狄放牧。山西南部地区是古冀州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