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认识人体经络与太极拳内功的关系
由于太极拳要求内气应由内到外,力由脊发,起于命门,达于四梢,所以12经脉的井穴(四肢末端)就格外重要,锻炼中(尤其是初练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至少一年)不仅要记住它们的名称,而且要记清其位置,这样才不至于概念模糊。这些井穴是:
手太阴井穴“少商”,位于大拇指指甲盖内上角旁;手阳明井穴“商阳”,位于食指指甲盖内上角旁;手厥阴井穴“中冲”,位于中指指端正中;手少阳井穴“关冲”,位于无名指指甲盖外上角旁;手少阴井穴“少泽”,位于小指指甲盖内上角旁;手太阳井穴“少冲”,位于小指指甲盖外上角旁;足太阴井穴“隐白”,位于大趾甲盖内上角旁;足厥阴井穴“大敦”,位于大趾甲盖外上角旁;足阳明井穴“历兑”,位于二趾甲盖外上角旁;足少阴井穴“涌泉”,位于足心;足少阳井穴“窍阴”,位于足四趾甲盖外上角旁;足太阳井穴“至阴”,位于足小趾甲盖外上角旁。
锻炼内功时,内气由命门发出,经脊背(经筋结点——劲源),由“大椎”穴向四肢末梢催去,达于上述几个穴位,并在意念上,把内气(实是内劲)由此发出去,此即为开。与此同时,命门发出之气,有一股真气横压向“神阙”穴,即灌向下“丹田”(在命门与神阙二穴连线的中点处),此即为“气沉丹田”。与此相反,由上述井穴吸气,顺原路返回命门,即为内气之“合”,此时前后丹田(后丹田即命门)充满内气,亦为“气沉田丹”。总之,无论是吸、还是呼,都要保持气不上浮,即不要气冲胸膈。以此观之,太极拳要求的内劲节节贯穿,从大的方面可以理解为各关节的节节贯穿,而细化之后则不然,它是内劲(内气的滋生物)在经脉上各个穴位之间节节贯穿,进行着信息的传递、传感,直达各经脉井穴。这只能是意识流动、传感的结果,即脑电波反映的结果;是致精、致微物质——气的反映结果,亦即“意到气到劲也到”。
太极拳内功,除了要训练12正经之气之外,还不可忽视“奇经”的经气训练。按中医经络理论, “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是最重要的“奇经”,它们分别是“阴脉之海”和“阳脉之海”。太极内功的循经,一刻也离不开任、督二脉。任脉上有重要的穴位膻中穴、气冲穴、神阙穴和会阴穴等;督脉上有“命门”、“夹脊”(即脊中穴)、“大椎”、“百会”等穴。它们均是内功训练的要穴。太极拳要求的“气沉丹田”和“力由脊发”都同任、督二脉息息相关。另外“奇经八脉”中的阴跷脉、阳跷脉的训练则与“劲起于脚跟”和下盘的“虚实”关系重大;而“带脉”的训练则与“内气鼓荡”,“主宰于腰”关系重大,均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