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滩遗址的历史沿革

1987年6月,省考古研究所决定成立凌家滩考古发掘队,由张敬国研究员任队长,对凌家滩遗址进行正式发掘。第一次发掘就取得了惊人的发现,出土文物200多件,包括玉版、玉龟、玉勺等一大批精美玉器;尤其是发现一把重达4.25千克的石铲,这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把石铲。

1987年11月,紧接着对凌家滩遗址进行了第2次发掘,发掘面积350平方米,出土文物300多件,仅玉璜的种类就达20余种。这次发掘,揭露出墓葬11座,灰坑2个,发现人工构筑的遗存3处,初步认定凌家滩墓葬区是一处人工营建的墓地。

1998年10月,时隔漫长的11年后,张敬国又率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第3次发掘,发掘面积扩大到1300平方米,墓地的整体面貌被揭露出来,明确了第2次发掘中发现的人工构筑遗存是祭坛遗迹。这次发掘揭露出祭坛1座,房屋遗迹1处及墓葬29座,出土了500多件文物,包括玉龙、玉鹰、石钻等重要文物在内。

2000年10月张敬国又率队对遗址进行第4次发掘,发掘面积425平方米。这次发掘面积虽不大,但成果十分丰富,除发现25座墓葬,出土110多件文物外,还发现了玉器加作坊遗址1处,在凌家滩村内发现了大面积红陶块建筑遗迹,和一处用红陶块砌成的水井。

2007年5月,时隔6年后,张敬国再次率队对遗址进行第5次发掘,发掘面积450平方米,***发现墓葬4座,灰坑3个,玉器、石器作坊遗址1处,出土文物400多件。这次发掘在祭坛近顶部发现一件用玉石雕刻的猪形器,重达88公斤,堪称新石器时代玉器之最。在玉猪的身下压着一座疑似部落首领的大墓,墓坑内摆放随葬品约400多件。墓主人胸前摆放着10多件玉璜,两臂位置各放着10件玉镯,胸部以下至脚部叠压着玉铖、石铖、石锛、石凿,部分部位叠压达2至6层器物。 5次发掘合计发掘面积不过2550平方米,而通过现代航空遥感技术培训和考古钻探方法,测出凌家滩遗址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仅占遗址总面积的1/800,神秘而丰富的凌家滩遗址仅仅才露出它冰山一角。然而出土的文物数量,多达1900多件,其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震撼海内外。它透露出长江中下游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2014年6月,经过近两年的发掘,考古人员发现5000年前的凌家滩先民不仅能够制造精美的玉石器,而且已开始稻作农业,饲养或捕猎猪、鹿、鸟禽等多种动物丰富饮食品种,另外在房屋建设中,他们已懂得类似钢筋混凝土的:“挖槽填烧土,木骨撑泥墙”的建筑工艺。

考古人员对遗址墓葬南侧的壕沟进行发掘,最深处已有两三米。考古人员在土层切面上,按顺序标注上地层的年代,明清、唐宋、汉代、新石器。负责现场发掘的省考古所研究员朔知说,前五次发掘结束后,为弄清凌家滩先民的现实生活状况,他们对凌家滩遗址进行大范围的勘探后,特地选择凌家滩遗址本身和外围,开始四处发掘。经过近两年的发掘,他们不仅确认了作为区域中心位置的凌家滩遗址不仅有超过40万平方米的居住区域、长达2000米的壕沟、外围一系列的村落。而且对凌家滩先民饮食居住、生产及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