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告诉我:做人要节制

读《素书》,最深的感触是它的爱憎分明。

对于“道”和“德”,《素书》总是不吝赞美,苦口婆心劝人修德: “德足以怀远”,“先莫先于修德”,“牧人以德者集”,“有道则吉,无道则凶”。 几乎在每一个章节都反反复复念叨。

那么它最恨的是什么呢?那肯定是不修德行的人和事,而这其中,“贪”则是它反复提及的,要谆谆告诫世人,远离“贪婪”之心,少行“贪鄙”之事。

通篇读来,觉得《素书》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人要节制!

“苦莫苦于多愿”、“幽莫幽于贪鄙”、“败莫败于多私”、“短莫短于苟得”。

人心不足蛇吞象。

人生在世,为生活所迫,总要在钱财、地位方面有所谋求,确保自己足以立世,确保家人足以温饱安宁,本来无可厚非。

可怕的是,人一有贪心和贪念,就容易丧失理智。一旦被贪欲冲昏头脑,就不能把握自己,也不能正确地判断是非。即使利害关系非常明白,也看不出来,整个一个利令智昏。

就像偶然误闯了强盗藏匿宝物的山洞,人们明明知道太阳落山强盗就会回来,可是就是无法克制对宝物的贪婪索取之心,越拿越多,导致不能及时逃出,最终命丧山洞。

欲海无边,回头是岸,佛教认为有求皆苦。

《素书》也说 :“苦莫苦于多愿”。

人的生、老、病、死,几乎大部分都源自人的欲求不满,对这个世界的愿望和渴求太多。

所以,儒家主张无欲则刚,对人不求名,对物不求奢,是为君子。这也是历代大德之人孜孜以求的圣人之道——淡泊无欲,钱财、官职都是身外之物,多寡高低,都不应该太放在心上,不值得为之大喜大悲。

就像范仲淹所提倡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素书》还说:“败莫败于多私”。

的确,贪婪的人容易被物欲和眼前的小利所蒙蔽,招来灾祸。所以,想要离苦,超脱,那就得时时警醒,处处克制,不要让自己迷失在外物的占有贪图之中。

这么看来,现代人需要发挥“克制心”的地方还有很多。

在你狂刷小视频难以自拔的时候,

在你沉迷熬夜不肯睡觉的时候,

在你流连灯红酒绿懒得回家的时候,

在你撸串喝酒长了一身肥膘的时候……

是时候唤醒你的克制心了,拿出你的勇气和意志力来,和这些外界诱惑一战。

就这么一路克制着克制着,你就成了别人口中那个高度自律的小可爱。

言多必失,意思是话说多了一定有失误。出自《鬼谷子·中经》。

那么《素书》又是怎么说的呢?

“以言取怨者祸。”译 以言取怨就会有祸害,祸从口出。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译 保持高尚的行为,不妄言,低调不张扬,就能保住好名声。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译 谨言慎行,不要显摆你的能耐和伟大志向,顺应时机,这样才能免罹祸殃。

俗话说“祸从口出”,人的许多麻烦和灾祸是言语上太随便、不慎重带来的。

中国人一向提倡沉默是金,推崇“少说多做,不做不说,做完再说”。

就是让小可爱们克制自己的表达欲,在言语上体现“克制”的态度。

这里面,除了含着深沉有城府,谦虚不轻浮的做人态度外,还有一个秘而不宣的谨慎。

阴计外泄者败。 译如果这种秘密被别人知道了,计划就必然会失败。

也就是说,如果你能憋住,把事儿做了再说,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手里——因为在你做之前,别人不知道你的计划呀。

相反,如果你是憋不住,巴拉巴拉说了一大通,然后再做,你就是把主动权交给人家了。因为人家已经知道了你的计划啦,那些蛰伏在你身边,嫉妒你、讨厌你的坏人,就会设法对付你,给你下绊子,泼冷水,制造难题,总之就是让你做不成,还看你笑话。

所以,记住咯,成大事的人,都是缄默寡言、慎行谨言的。

孔子在《易经·系辞上传》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呢?他老人家在说:祸乱之所以发生,往往是有人出言不慎导致的。君王言语不慎密,就会失去有才能的臣子;臣子出言不慎,就会招来灾祸,甚至有可能丧失生命;机密的大事不慎密,就会造成灾祸,所以君子应言语慎密,不可以随便发言。

老子在《道德经》 里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也是在说,“人话说得太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 人一定要管住自己嘴,别一看人家给个好脸,就一股脑地,什么掏心窝子的话都说;也不要因为正在气头上,就什么都不顾瞎说,话越尖酸刻薄,那一会你的确解气了,过后,肯定后悔的恨不得把自己舌头咬下来!

“一个人用几年学会说话,却用一辈子练习闭嘴。”

说话是一门艺术,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要怎么说,什么时候说,和谁说等等问题,需要慢慢学习,甚至要交很多学费。

从说话看做人,一个人说不说假话,说不说违心的奉承话,说不说伤人心的狠话。人群里能不能保守秘密,会不会信口开河,甚至热衷八卦,都是你人品的折射。

在你还没有掌握这门艺术精髓的时候,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加以克制,少说。

人一上百,形形色色。

人群中,总会有少数人看起来更聪敏更有才一点。那么,如果你是在“少数人”之一,你能遏制住自己的骄傲吗?

《素书》希望你能保持谦虚冷静的心态,否则张扬骄纵,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甚至祸殃。

不骄傲,是在做人态度上的克制。克制自以为是的傲慢,克制要显示自己能力的冲动。

即便你真的有真才实学,也不能太过骄傲,许多有本事的大将,都是败于“轻敌”。目中无人,老子天下第一,就容易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弄不清对手的强大。

比如,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无敌英雄,还不是因为骄傲,因为刚愎自用,最后落的一个不肯过江东的自刎结局。

除了克制骄傲之心,还要克制虚荣心。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也是在说,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

名过其实,为了维护这个虚名,你要付出更多额外的努力,才能支撑起门面。

这就是提醒人们要克制一颗向往虚荣的心。

就象《红楼梦》里的贾家,“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说的是当年宁荣二公鼎盛时期,堪称富贵已极。贾家传承到第三代,依然手握正一品将军和正三品将军两个爵位。

可是,到了《红楼梦》故事发生时,早已衰落,已经被说成“内囊尽上来了”,显露出外强中干的窘境。然而,贾家为了支撑门面,依然尽力保持着以往生活奢华富贵的做派,一餐饭就吃掉刘姥姥一家五口一年的生活费,丫头们的待遇比外头人家的闺阁小姐都奢华,为了迎接贵妃省亲,花费巨资建立一座大观园。秦可卿的葬礼更是逾制奢靡,停灵七七四十九天,棺木是顶配皇族用的樯木,甚至为了称呼上好听一点、面子上风光一些,不惜拿出一千二百两银子为贾蓉蠲了个龙禁尉……

在第五十五回中凤姐说: 凡百大小事仍是照着老祖宗手里的规矩,却一年进的产业又不及先时。多省俭了,外人又笑话,老太太、太太也受委屈,家下人也抱怨刻薄。若不趁早儿料理省俭之计,再几年就都赔尽了。

这样奢靡无度的各种 “造”,加上名目繁多的各种“耗”,还有宫里的各种盘剥卡要,最终迎来大厦倾颓、树倒猢狲散的这一天。

可见,矜持自满要不得,累人虚名要不得。做人还是多多克制人前显胜之心,争荣夸耀之心,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才能长治久安,稳妥前行。

是时候该清理内心了,去除浮躁,时时保持内心的警醒与克制。

做不到?那就去读《素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