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按金木水火土来排序?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人用五个文字符号代表物质能量的形态间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关于五行的排序,有多种排法,其中按相生的顺序为?木火土金水?,按相克的顺序则为?水火金木土?,而?金木水火土?这种排法却找不到内在规律上的依据,之所以在人们口中流行,大概是因为念起来比较顺口吧。相生、相克理论该学说大概发源于战国时期。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和变化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大自然产生变化,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五行学说中的?五行?并不仅仅指具体的五种物质,而是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和形态,采用?比象取类?的方法,将宇宙间所有事物或现象大体上分为五类,分别归于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五行?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首先体现为相生、相克理论。在相生关系中,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在相克的关系中,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除此之外,五行之间还存在相乘、相侮、制化、胜复的关系。古人运用五行和五行之间的复杂关系,认识宇宙并将宇宙万物的内在运行规律化。五行学说的产生和五行观念的形成,对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人的世界观、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国先贤把五行理论运用于医学领域,以五行辩证的生克关系来认识、解释生理现象,通过掌握人体运行机制来防病、治病。当代仍有中医在研究?五行?在医学上的进一步运用,以期医治西医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另外,中国人在占卜、取名时也往往要运用到?五行?学说。除此之外,季节、方位等万事万物都可以按?五行?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