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奇宝烧”的传说故事是怎样的?
而关于珐琅器的取名,最初则被叫作“奇宝烧”,这里还有一个传说:
在元朝初年,当时北京城里已经建了皇宫。突然有一天夜里,皇宫里起了一场大火,把摆满奇珍异宝的金銮殿都给烧成了一片灰烬。
于是龙威震怒,宫女、太监们就成了皇帝的撒气筒,有的挨棍棒,有的进牢门。过了好久,皇上才撒够了气儿,就吆喝来一帮宫女、太监,给他从灰烬中过筛过箩地清点大火余烬中的宝贝。他站在旁边亲自监督。
忽然,有个太监捧来了一只很特别的瓶子,接着又一个太监捧来一个小罐儿。皇上一见到这两样东西,紧锁的双眉一下子便舒展开了。咦!这是什么宝贝?怎么从来都没有见过呀!
皇帝询问了左右近身的几个侍臣,也都连连摇头。只见这瓶子和小罐儿,色彩斑斓,晶莹闪耀。皇上爱不释手,当即传下一道圣旨,调集京城能工巧匠,限期三月仿造成这样的甁与罐,如若不然,决不轻饶。
皇上的圣旨一下,这下子可忙坏京城里九九八十一家手工艺作坊的工匠们了。大伙儿围着两件奇宝翻来转去看了半天,只见这瓶罐上
是用金银作胎,胎外裹着一层瓷釉,瓷釉间又有金丝缠绕。这样精美的宝贝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呀?!大伙儿揣摸来揣摸去,怎么也揣摸不出个所以然来。
满京城里边的工匠们可真犯难了,只好各自盘算各自的主意,有的用铜或铁揻成圆圈,抠胎型;有的在胎型上一圈又一圈地绕金银丝;可是甭管怎么鼓捣,那胎型和金银丝就是不能粘连在一起。至于那绚丽的彩釉是怎么烧结的,更是摸不出个门道。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急得大伙浑身出汗,眼冒金星,心里憋闷透了。
一天,正当有位老工匠双眉紧锁,对着瓶罐冥思苦想,两眼紧盯着瓶罐琢磨时,看着看着,忽然,那瓶罐放射出五彩的光环,旋转起来,越旋转越快。
猛然间,光环中现出一个头戴珠翠、身披彩衫、脚踏祥云的美丽仙女。她抑扬顿挫地说道:“宝瓶如花放光彩,全凭巧手把花栽,不得白急花不开,不经八卦蝶难来,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
老工匠听了那仙女的话,一时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想问问,却张不开口,说不出声来。眼看着那仙女一闪身就溶进光环中不见了。
老工匠心急如焚,迈腿就追,只听见“哗啦”一声,把身边的瓶罐撞倒,把他吓出一身冷汗,睁开朦胧的双眼,原来刚才做了一个梦。这梦做得可真蹊跷,他赶忙把身边的几个工匠喊来,把梦中遇到的事讲给大伙听。大伙儿听了都觉得挺奇怪,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
这个说:“那头两句说的,是夸这瓶罐好呗!可后几句是什么意思呀?”一个机灵的小伙子抢着说:“仙女说的‘不得白急花不开’,这话很明显,是让咱们得有‘白急’,这‘白急’是什么呀?”/p>
一听这话,老工匠恍然大悟:“噢,是不是指中草药‘白芨’呀!”“对,准是。您想,白芨用水一泡,跟粘胶似的,过去,我们就用它来粘东西。咱们干吗不用它来粘接胎上的金丝?不妨试试看。”另一老工匠说:“还有‘不经八卦蝶难来’,这又是怎么个意思呢?”
“这句的意思是不是说,那宝瓶上的五颜六色釉彩,如彩蝶纷飞,”一个中年工匠若有所思地说,“莫不是像李老君用八卦炉炼仙丹的办法炼出彩釉,再烧结到金丝上的呀!”
“哎呀!那梦中仙女,别不是炼石补天的女娲娘娘,显灵指点咱们,叫咱们搭起八卦炉熔炼石头。”又是那个机灵的青年工匠抢着说。“嗯、嗯,是有点儿意思。”
老工匠手捋着胡须,连连点头,“你们想啊,皇宫那把大火,不就是把金銮宝殿里收藏的各种宝石金银都烧熔在一起的吗?这珍奇的宝贝瓶罐兴许就是这么烧出来的呢!”
“还有,那水浸石磨,不用说就是嘱咐咱们烧结之后,还得像琢玉一样,把那瓶罐经过磨砺才会大放光彩呀!”
就这样,工匠们紧张地搭起了八卦炉,捡来石头和金银铜铁锡的粉末放进去。经过七七四十九个时辰的冶炼,果真熔炼出来了晶莹的七彩釉色。拿白芨把丝和胎牢牢地粘接在一起。宝瓶终于制作出来了!
从这以后,凭着工匠们的心灵手巧,北京开始有了前所未见的珐琅彩釉金银丝瓶。但是,在那时候,不管制作多少,全归皇宫所有,所以人们就管它叫“宫廷艺术”。因为这种珍品是皇宫里一场大火烧出来的,有些人就管它叫做“奇宝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