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齐桓公概括自己业绩的那段话?
这句话可以在好多文献中找到。
典型的有《史记》(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和《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第五上)。
1《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
(其中注释是引用《史记新注》赵超注译)
秦缪公即位九年,齐桓公既霸,〔1〕会诸侯于葵丘,〔2〕而欲封禅。管仲曰:〔3〕“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4〕禅云云;虙羲封泰山,〔5〕禅云云;神农封泰山,〔6〕禅云云;炎帝封泰山,〔7〕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8〕颛顼封泰山,〔9〕禅云云;帝俈封泰山,〔10〕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11〕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12〕皆受命然后得封禅。”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13〕过孤竹,〔14〕西伐大夏,〔15〕涉流沙,〔16〕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17〕南伐至召陵,〔18〕登熊耳山以望江、汉。〔19〕兵车之会三,〔20〕而乘车之会六,〔21〕九合诸侯,〔22〕一匡天下,〔23〕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24〕亦何以异乎?”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25〕北里之禾,〔26〕所以为盛;〔27〕江、淮之间,一茅三脊,〔28〕所以为藉也。〔29〕东海致比目之鱼,〔30〕西海致比翼之鸟,〔31〕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皇麒麟不来,〔32〕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33〕鸱枭数至,〔34〕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35〕于是桓公乃止。是岁,秦缪公内晋君夷吾。〔36〕其后三置晋国之君,〔37〕平其乱。缪公立三十九年而卒。
注释〔1〕“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君主,名小白,曾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平定了东周内乱,打败夷狄部落,号令各国,成为诸侯的首领,是春秋时代诸侯中的第一位霸主。〔2〕“葵丘”,古代城邑,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齐桓公于公元前六五一年在此与鲁、宋、卫、郑等各国诸侯会盟。见《春秋左氏传·僖公九年》。〔3〕“管仲”,名夷吾,是齐国著名的贤相,使齐国富强,建立霸业。传有《管子》一书。这段关于封禅的话不见于今本《管子》。〔4〕“无怀氏”,传说中的古代首领。《汉书·古今人表》中将无怀氏排在伏羲氏后。〔5〕“虙羲”,即伏羲。古代神话中人类始祖。与女娲氏相配,养育万民。传说里还将结网、渔猎畜牧、八卦等都说成是他的发明。〔6〕“神农”,古代传说中的炎帝,据说他生于姜水,以姜为姓,又号烈山氏,以火德为王。神农是古代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的出现代表古代人类由畜牧渔猎生产转向农业生产。〔7〕“炎帝”,此指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后代帝王。〔8〕“亭亭”,泰山支脉的小山名。据说在今山东省泰安县内。上文“云云”也是泰山支脉的小山,也在泰安县内,或说在山东省蒙阴县。〔9〕“颛顼”,音zhu1nx),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首领,号高阳氏。据说原居住在帝丘,即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10〕“帝俈”,俈音k),即帝喾。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首领,号高辛氏。〔11〕“会稽”,音gu@j9,山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史记志疑》案,认为会稽远离泰山,与制度不相符,可能是“云云”之误。〔12〕“社首”,山名,在今山东省泰安县西南,或说在今山东省宁阳县内。〔13〕“山戎”,古代活动在今河北北部至辽宁一带的戎人部族。〔14〕“孤竹”,古代北方小国名,大约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内。〔15〕“大夏”,古代西域国名,在今阿富汗北部。所以《史记会注考证》认为本文中“大夏,过流沙”五字为衍文。《史记正义》注《齐太公世家》称:大夏在古并州晋阳,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16〕“流沙”,一说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17〕“卑耳”,即辟耳山,在今山西省平陆县西北。〔18〕“召陵”,召音sh4o,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郾城县东。〔19〕“熊耳山”,秦岭的东部余脉,在今河南省卢氏县南。〔20〕“兵车之会三”,指三次诸侯军队的会同作战,即鲁庄公十三年(公元前六八一年),齐桓公与鲁、陈、宋、蔡等国在北杏(今山东省东阿县北)会师平定宋乱;鲁僖公四年(公元前六五六年)齐桓公率诸侯攻入蔡国,接着征伐楚公;鲁僖公六年(公元前六五四年)齐桓公会同宋、陈、卫、曹等国讨伐郑国。〔21〕“乘车之会六”,指六次诸侯间的会盟,即:鲁庄公十四年(公元前六八○年),齐桓公与鲁、宋、卫、郑等国君在鄄(今山东省鄄城县北)会盟;鲁庄公十五年(公元前六七九年)又在鄄会盟;鲁庄公十六年(公元前六七八年)在幽(今河北省北部)与各国诸侯会盟;鲁僖公五年(公元前六五五年)在首止(今河南省睢县东)会盟;鲁僖公八年(公元前六五二年)在洮(今山东省鄄城县西)会盟;鲁僖公元年(公元前六五一年)在葵丘会盟。〔22〕“九合诸侯”,即指上文“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23〕“匡”,匡正,扶助。〔24〕“三代”,指夏、商、周。〔25〕“鄗上”,鄗音h4o,山名,汉代改高邑为鄗县,在今河北省高邑县东。〔26〕“北里”,地名。有人认为鄗上、北里均为虚拟的地名。〔27〕“盛”,音ch6ng,粢盛,放在容器中用以祭祀的米粮,如黍、稷等。〔28〕“三脊”,有三条棱的茅草叶子。古人把这种特殊的茅草叫灵茅,用于祭祀。〔29〕“藉”,祭神时用的草垫子。〔30〕“比目之鱼”,一种深海鲽形目鱼类,双目生于身体的一侧。这里指的是两条鱼,各有一目,相并而行。〔31〕“比翼之鸟”,传说中的一种鸟,只有一翼一目。《史记索隐》引《山海经》:“崇吾之山有鸟,状如凫,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云蛮。”郭璞注《尔雅》作“鹣鹣”。〔32〕“凤凰、麒麟”,神话中的瑞鸟、瑞兽。《尔雅·释鸟》说:“雄者为凤,雌者为凰。”据郭璞注:凤凰是“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尔雅·释兽》说:“麐(即麟),麐(音j&n,即獐)身、牛尾、一角。”邢昺注引京房《易》说:麒麟“麐身、牛尾、狼额、马蹄、有五彩、腹下黄、高丈二”。〔33〕“嘉谷”,特异的稼禾,古代人们认为它是祥瑞。如一茎数穗,二茎或数茎合穗,隔垄合穗等,都可称为嘉谷,或称嘉禾。“藜”,音l0,一年生草本植物。“莠”,音y%u,杂草,一年生草本植物。〔34〕“鸱枭”,音chixi1o,猫头鹰一类的恶鸟。〔35〕“毋乃”,即无乃,难道不是。〔36〕“夷吾”,春秋时晋献公之子,后为晋惠公。〔37〕“三置晋国之君”,指秦缪公曾相继安置晋惠公、怀公、文公三人为晋国国君。
2《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第五上
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束马县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黍,北里禾,所以为盛;江、淮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北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凰、麒麟不至,嘉禾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群翔,而欲封禅,无乃不可乎?”于是桓公乃止。
附言:齐桓之业可为大矣,然其封禅受阻,盖因时也势也。后天下分分合合,此事多矣,有能成与不成,亦皆为此。此正所谓识时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