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鱼鳞阵介绍
古代的阵法起源于我国,其中主要的阵法有鱼鳞阵、八卦阵、十面埋伏阵、骑兵五军阵和鸳鸯阵等。了解这些阵法,可以感受古代我国将士们排阵练兵的无穷奥妙。阵法的功能有进攻和防守。战阵的攻守操练,是我国古代治军的重要方面。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它的重要标志就是阵形娴熟,攻守自如。通过这些阵法,可以使士卒们严守攻守纪_,牢记各种信号和口令,在战时做到令行禁止,步调一致,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协调的作用,并树立必胜的信心。春秋时期的鱼鳞阵鱼鳞阵是分层次用士卒的一种战斗队形,因它形似鱼鳞而得名。鱼鳞阵一般排成三五个层次,实施分层次攻击。它前面的兵力比较少,越往后面兵力越多,其主力在中心部位,攻击力也最强。在鱼鳞阵中,大将位于阵形的中后方,主要的兵力在中央集结,分作若干个鱼鳞状的小方阵,然后按梯次的配置,呈现出前端微凸,属于进攻阵形。鱼鳞阵的战术思想是中央突破,集中优势兵力对敌阵中央发起猛攻,真可谓是直捣心脏,抓住要害。鱼鳞阵法的创造者是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庄公,名字叫姬寤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统帅。他一生功业辉煌,在位期间,分别击败过周、虢、卫、蔡、陈联军及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攻必克,战必胜,可谓战绩显赫,被称为春秋小霸。郑庄公是郑武公姬掘突的长子。郑武公娶申侯女武姜为妻。据左传隐公元年记载,武姜生下姬寤生时难产,因此取名寤生。由于生姬寤生难产,所以武姜不喜欢郑庄公。后来武姜生少子段时很容易,武姜十分喜欢。郑武公病危时,武姜想立段为太子,郑武公不同意,而是立姬寤生为太子。公元前774年,郑武公去世,太子姬寤生继位,这就是郑庄公。郑庄公继位之后,凭借强盛的国力又身为周室权臣的条件,竭力扩充领地,侵伐诸侯:拉拢齐、鲁两国,打击和削弱卫、宋、陈、蔡四国,并灭亡了许国,成就了春秋小霸的局面。此时,周王室的是周平王姬宜臼在位,他就对郑庄公的势力十分担忧,决定分其权给虢公忌父,郑庄公得知后怨恨周平王。为了缓和双方矛盾,周平王的儿子姬狐与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互换作为人质。周桓王姬林继位后,欲将朝政大权交予虢公林父,郑庄公得知后,派兵夺取周王室的秋收果实,致使周、郑矛盾更加尖锐。周桓王便任命虢公林父为右卿士,以分郑庄公之权。随后,周桓王又免去郑庄公左卿士职务,郑庄公遂拒绝朝觐周桓王。公元前707年秋,周桓王为维护王室尊严,亲率王师并征调陈、蔡、卫三国之军联合攻郑,郑庄公则率军迎战周联军于_葛。针对周联军的布阵形势和特点,郑庄公令大夫曼伯率一军为右侧方阵,大夫祭足率一军为左侧方阵,分别进攻周军的左翼和右翼;大夫原繁、高渠弥合率一军为中军,随郑庄公配置于两侧方阵中间稍后,相机出击。在此战中,郑庄公一改传统的车战战斗队形,将通常配置于战车之后的隶属徒兵,以5人为单位,分散配置于每乘战车的左、右、后方,填补车与车间的空隙,形成徒兵与战车相互掩护,密切协同、攻防自如的战阵,谓之鱼丽之阵,也就是后来有名的鱼鳞阵法。战争开始后,郑庄公在中军号令左、右两方阵同时出击,向周军两翼配属的陈、蔡、卫军发起猛攻。陈军一触即溃,蔡、卫军迅速败退,两翼周军为溃兵所扰,阵势大乱,纷纷溃败。此时,郑左、右两方阵对孤立无援并已开始动摇的周中军实施钳击,郑庄公乘势将郑中军投入战斗。周中军遭郑三军合力攻击而大败,周桓王的肩膀中祝聃之箭负伤,引军而退。郑庄公考虑到周桓王贵为天子,下令禁止祝聃追击,并于当晚派祭足为使者赴周军慰问周桓王及其将领,以示与王室和好之意。经过_葛之战,郑庄公的图霸事业达到了顶峰。而鱼鳞阵法的出现,使我国古代车阵战法逐渐趋向严密、灵活,有力地推动了古代战术的革新和演进。自从郑庄公用鱼鳞阵法战败周桓王后,这一车阵战法在此后的战国时期,楚汉争霸过程中,三国时期,每用不爽,屡建奇功,无人能破。而将这一阵法运用得最好的战例,当属秦赵长平之战。在秦兵马俑第二个俑坑的骑兵部队旁边,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战车的残迹。但当探测结果全部出来的时候,专家们却颇感意外。在秦的时代,车步配合是最典型的作战方式。在庞大的战车后面,总有步兵跟随,进攻时车步总是一齐向前推进。车弛卒奔的作战方式曾经风行了1000多年。但是,这儿的探测结果完全不同。在厚厚的黄土下,埋着一支纯粹由64辆战车组成的部队。这些战车车体窄小,仍旧由4匹马拉动。可以推想,若没有步兵跟随,他们完全可以跟上骑兵的速度。战车上的士兵配备着戈、矛等刺杀兵器,正好弥补骑兵无法近身攻击的缺憾。一些专家认为,袭击被困赵军的轻兵,应该就是这种独立的战车部队。那把赵军一分为二的2.5万名奇兵,很可能就有这种独立的战车队伍。当时,赵军主力在长平被围的消息传到了咸阳,忐忑不安的秦昭王喜出望外,他立即亲自赶赴前线,把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征召,组成了一支大军。这支临时拼凑的秦军从战场的两翼,直至插到赵军大本营背后,彻底切断了全部赵军的后路。赵军统帅赵括终于意识到,形势已经极度危险,他把部队分为4队,拼死突围。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提赵括是从哪个方向突围的,合乎逻辑的推测应该是向赵军的大本营方向。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赵军必须闯过一关,就是那2.5万名奇兵,正是他们,关闭了赵括与大本营守军会合的铁门。可以想象,在整个包围圈上,这里曾经发生过最为惨烈的战斗。这绝赵军后的秦军部队,如果没能顶住赵军的拼死突围,这场战争的结局或许会改写。此时,除了士兵的勇敢,没有什么比精心组织的军阵更有效了。在这个凝固的地下军团,6000多个兵马俑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秦军军阵。其中,排列在军阵最前面的是3排弩兵,他们是整个军阵的前锋。在军阵的最后面也有3排弩兵,至今还埋在地下,他们是整个军阵的后卫。军阵的最后边有3列横队,其中有一列是面朝后的,之所以这样布置,是为了防止敌人从背后袭击。在军阵的右翼,有两列士兵,一列朝前,另外一列面墙而立。在左翼,也有一列士兵面目向外,虎视眈眈。这样布置是提防大军的左右两侧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些面壁的士兵正是整个军团两翼的护卫队。有前锋,有后卫,有两翼,在这四面的围绕之下,中间是个庞大的军阵的主体。这是由38路纵队组成的主力部队,步兵和战车相间交错,浩浩荡荡、气势磅礴。它是个屯聚的阵势,它没张开,兵书上曾经讲了,说这个坚若磐石的阵势一旦展开,如万弧挺刃,像刀一样一下扩展开来。这是古代战争史上极其经典的鱼鳞阵范例,它进可以攻,无坚不摧;退可以守,固若金汤。赵国是战国后期实力仅次于秦国的国家,但在这样的军阵前,赵军也难逃厄运。知识点滴郑庄公继承王位后,因为母亲武姜参与***叔段叛乱,就一怒之下把武姜软禁起来,并且向她发誓说:不到死后埋入黄泉,决不相见了!一年后,郑庄公又觉得不能这样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但又不愿违背原来的誓言。老臣颍考叔向郑庄公献计说:您可以挖条隧道,下及泉水,您同母亲在那里相见,既见到了母亲,又不违背誓言。
郑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主意,与母亲在隧道里相见,并向母亲请罪,母子又恢复了亲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