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雕刻葫芦的早期用途
聊城人用雕刻葫芦蓄养蝈蝈,先是于夏秋之季,将蝈蝈从田间捉回,放到高粱皮或细竹片编制的笼子里,悬挂在院内瓜架凉棚下,让其不时发出清脆悦耳的鸣叫声;秋去冬来,将蝈蝈放进葫芦里,揣入怀中御寒,闲暇无事时,在房前街头晒暖,取出葫芦,蝈蝈爬出,在阳光下抖翅嘶鸣,却是别有一番情趣。因此,种植、制作、销售蝈蝈葫芦的村庄,大都集中在聊城城关、阎寺、梁水镇、堂邑乡镇一带,如陈庄、郎庄、大杨庄、赵李王、拐李王、小赵庄、王辛、八刘、李石庄、小刘庄、王家庙等。在众多的制作葫芦工匠中,尤以清朝末年雕刻艺人程升堂、陈金语、杨印台最为著名。特别是堪称葫芦王的郎发敏(外号五和尚)削刻的蝈蝈葫芦图案精美,刀法流畅,称为佳品,每只售价1块银元,有时高达3块银元以上,售价很高,但仍然供不应求,登门购葫芦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名扬千里。其佳作有“八卦图”、“龙”等,培受推崇。到本世纪四五十年代,葫芦雕刻艺术步入鼎盛时期,代表作有“三打祝家庄”、“八仙过海”、“断桥”、“戏剧人物”、“绣球葫芦”等。特别是“仿古宫灯”葫芦,雕刻得更为精美。先将圆形的葫芦加工着色,上面画一株傲雪的腊梅和几片飘洒的雪花制作成灯,然后选用优质黄杨木料雕刻出一只衔宫灯展翅欲飞的凤凰,人工的造型美与葫芦的天然形态浑然一体,给人以古色古香的艺术享受。“葫芦蝈蝈”则另有一种风格,它是由一只黄绿色葫芦和上面扒着的两只绿色蝈蝈组成,其中一只蝈蝈后腿紧蹬,随时准备一跃而起,颇有一触即发之势;另一只仿佛刚从葫芦中爬出,正在左顾右盼地发出“蝈蝈”的叫声,葫芦与蝈蝈相映成趣,富有田园风味和乡间生活气息,配制以镂空花盖和描金装饰性龙边,整个作品雍容大方,光彩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