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针十二原的出处与篇名解

选自《灵枢》(世又称《黄帝内经·针经》)首篇。介绍创著《针经》的原由、 针具用途、法则等。

内经与针经:在汉朝刘邦听从韩信的建议,将天下分封给诸侯,形成了国君统治下的多王制度,君在封建时代也是指帝王、诸侯等。王公向封地的百姓收取租税以养家。医学对养家旺族有着重要作用,从出土文物,如马王堆、汉王山以及四川出土汉墓等所藏医书,可知王公贵族们都比较重视研究和收藏医书、医学甚至著书立说。《内经》之所以不冠以皇帝名而是冠以黄帝名,原因是内经不是国家主修,而是私家主修的版本。因此本篇是介绍了一位王公决心原创一部《针经》专著。

“忺立针经”是很高兴、适意要这样做的意思,因“忺”字被笔误写成“先”字,留下了《灵枢》是创作于《素问》之先的千古误解。其实《针经》与《灵枢》是没有必然的联系的,如果是细心的学者就不难发现,这位王公与大臣决心原创一部《针经》专著,是流产了的。君王交待给大臣要办到的事说得很清楚:“忺立针经”,要做到“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这明明是说创作的《针经》这本专著要首先有书目录,然后按书目分清章节,每一章分多少节,每一节讲解什么,每篇内容都要具有特色,讲解要清楚,且要由浅入深。后世谁见到过这样的一本书呢?没有,从来就没有的。人们传说《针经》是《灵枢》呀。可是《灵枢》做到了“分清章节,每一章分多少节,每一节讲解什么,内容要由浅入深,每篇内容都要讲解清楚”了 吗?没有。显然《灵枢》的内容是由后世人们拼凑而成的。况且如果大臣真的是遵旨著作成了《针经》这套专著,这样的大事,君王一定还要颁行于天下的。哪能象《灵枢》那样的继续杂乱无章地以询问式行文讨论呢?《九针十二原》更是留下了一个千古难解之谜。其实《内经》只是一篇一篇的医学论文汇编,汇编《内经》主要是用以明经络、脏腑、运气、治疗之原,神明用针灸与用药之理等。论文文体,每篇文稿,皆以围绕中心思想展开,对论点、论证、论据、结论等的布局,内容的多少,篇幅的长短,是完全取决于作者对文章的需要而取材的(内经取材源于古代医学文献),而编者只是要借用那么多篇文稿来达到整体介绍与传承医学的目的。其实《汉书·艺文志》所载,介绍的《黄帝内经》只有十八篇(在古代一卷就是一篇),其余一百多篇是后世充实的。《内经》在后世被分作《灵枢》《素问》两部,其实论文汇编在篇章与篇章之间是没有内在联系的,显得杂乱无章是必然的。无论在针灸学术上还是在医理上《内经》是统一体系(不可切然分开)的。如医学家陈修园认为:“《《内经》详于针灸,至伊芳尹有汤液治病之法,扁鹊、仓公因之。仲师出而杂病伤寒专以方药为治,其方俱原本于神农、黄帝相传之经方,而集其大成”;以明经络、脏腑、运气、治疗之原,所以为医之祖。虽《神农本经》在黄帝之前,而神明用药之理,仍始于《内经》也。”所以有学者将《内经》称作《针经》也是有一定的理由的(诚然是不全面的,内经肯定是既不单纯讲以药治病,也不单纯讲针灸的)。

小针:小针之要全在“活法”。小针即九针,基础理论基于《难经》全书主要内容大致为:1~22问论脉诊,23~29问论经络,30~47问论脏腑,48~61问论病证,62~68问论腧穴,69~81问论针法。在以上内容中,又以1~22论脉最有特色。该书明确指出“独取寸口”,从而简化了在《内经》中多见的遍身诊脉法,这种单纯以寸口脉(桡动脉近腕处)作为切脉部位的作法一直沿用至今。在寸口脉中,该书又分寸关尺,即以“关”(约为桡骨茎突相对应的位置)为界,将寸口脉分为前(寸)、后(尺)两部分,并以之与人体脏腑相对应。这种切脉分部法与《内经》的三部九候法相比,更为简便易行,从而促进了中医诊断技术的发展。在该书影响下,晋代王叔和写出了<脉经>。此外书中对命门、三焦有新的学术见解,成为后世探讨中医生理解剖问题的热门论题之一。该书还论及七冲门(消化道的七个冲要部位)和八会(即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聚之处,也是针灸疗法中的八个要穴)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书中论及的许多病因、病证以及治法,很受后世医家的关注。例如该书明确提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这就为后世温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难经》对针灸学发展贡献甚巨。其一,确立奇经八脉理论。首创其概念、完善其循行、阐明其生理病理,奠定后世发展之基础。其二,完善特定穴理论,对八会穴、十二原穴、五输穴、俞募穴理论及临床均有论述。其三,完善配穴法及刺灸理论,首创泻南补北法、确立补母泻子法,对迎随补泻、营卫补泻、刺井泻荥、四时补泻多有创见。《难经》是中医药学四大经典之一,其对针灸学的发展更是多有创见,垂万世之楷模。《难经》是答辩性论文体裁, 而《内经》是讨论性论文体裁;;《难经》所答辩的题材基于《内经》而又发展、深化、指导了《内经》。

[针道:中国文化的根基是“道'。周易、军事、医药等等则是枝叶。

军事术语:形(武装)、神(文韬武略)、机(战机)、关(防守)、速(挺进)、迟(拖延)、往(退却)、来(入侵)、逢(忙碌迎战)、追(妄动迫击)、虚(暗)、实(明)、逆(阻击)、顺(放纵)、迎随(纵横捭阖)。注解:武器装备是战争的重要因素。高尚的军事在韬略、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医学术语:形(针具)、神(诊疗法则)、机(病机)、关(症状)、速(急进)、迟(缓退)、往(病退)、来(病进)、逢(治之不极)、追(治之太过)、逆(正治)、顺(反治)、虚(本)、实(标)、迎随(平衡阴阳)。注解:医疗条件是医疗的重要因素。高尚的医术在诊断方法、在灵活机动的治疗法则。

活法:即灵活,其思想基于《易经》。易经包含三个主要思想:“变易”、“易简”、“不易”。

变易:“易经”认为一切物质都是发展的、变化的。“易经”中注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变化者,进退之象。”“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变而通之以尽利”。“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能。”“变通者趋时者也。”“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些话,都说明“易经”以变为其看待世界的主导思想。

易简:又名“简易”,按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复杂问题简单化,哲学上叫“抓住主要矛盾”或“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易经”所包含的内容广泛。易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易广矣,大矣。”“易道广大习备,有天道矣,地道矣,人道矣。”“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些话,说明了世界间事物及其复杂性。如果没有一种简明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是不能认清万物规律性的。如果能按“易经”的指导思想去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就能达到复杂问题简单化,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例如,现代医学研究一个人大概有三万多个课题,形成了一门非常复杂的系统科学。如果将这三万多个课题的***性找出来是非常困难的。而我们的祖先在“易经”理论的指导下,把复杂的人类,不管是中国人,外国人,老人、小孩、男的、女的,通过简单的十二条经络就统一起来了。“易简”的另一个意思就是简捷之意,再复杂的事物用“易经”的方法就能很简便地得出结论,找到了事物主要规律。“主要矛盾一解决,其余矛盾迎刃而解。”

不易:“易经”中另一个主导思想,是说世界一切物质虽然看起来是错综复杂的,但是不管它系统再大或者再小,其“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是不变的。易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机关:用“机关”来加以生动形象地比拟灵活机动的诊断和治疗法则。机关指用弓弩向目发射取物的关键构件及使用方式、方法。军事行动都是要命的,军事目的又是以保全自己为主的。因此后世将医事称“活人”。“人”称为“含灵”,“枢”称为机关。所以《针经》又被后世称为《灵枢》。

灵枢:《灵枢》即寓有“灵活机动济世活人”的意义。

《九针十二原》讨论“新针疗法”篇幅虽小,可是对医学而言,是思想理论上的又一次大总结与创新。不仅涉及了九针、针灸学、病因学、病机学、症状学、诊断学、治则学等等医学多学科,而且涉及了《道德经》、《易经》、《中国古代军事学》、《素问》、《难经》等经典,且对于所涉及的这些内容的相关性,学者研究还甚少。意欲创著《针经》济民众,首先就是道德的高度体现。一篇《上古天真论》,学者在注解上都足足著成了如同《黄帝内经》那么厚厚的一本书。如果这样细细注解《九针十二原》篇幅应该是更大的。因此研究与注解《九针十二原》,涉及面更广,意义也更大,非易速,还有待大家继续深入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