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朱怎么死的(阿朱被萧峰误杀的真正原因)
上世纪60年代,最初在《明报》连载《天龙八部》时,写到萧峰和阿朱的相关剧情时,金庸的本来创作思路应该是什么?
一个惊骇的结论: 慕容博才是易容术冒充萧峰,四处杀人的大boss。 阿朱奉慕容博之命,潜伏在萧峰身边,一边传递消息,一边不停潜移默化地洗脑,令他对慕容氏大具好感,施舍偌大人情。
在康敏撒谎之后,顺水推舟,让萧峰去杀死段正淳,和大理段氏结下不可解之仇,是唯恐天下不乱的慕容博的既定计划,然而千算万算,唯独没有算到,阿朱是段正淳之女之事,被她自己知晓了。
对阿朱来说,虽然和生父、生母都毫无感情,但自己此前对爱人的种种欺瞒,都因此成了愚不可及的大笑话后,既无勇气揭开真正的幕后真相,用情越深越是无颜面对,才决然选择了以死谢罪。
事实上,萧峰真正彻底爱上阿朱,爱到「四海列国,千秋万代,也只有一个阿朱」的程度,正是在她为自己死后。此前很大程度上是连遭困窘之下,“贫不择妻”,随后出生入死,彼此感情日深而已,至少两人杏子林初会时,尚无任何“一见钟情”的冲动。哪怕是聚贤庄血战后,萧峰也一度并未将阿朱当做恋人,直到雁门关一会方始定情。
然而,随着剧情的推演,阿朱虽已身死,萧峰此后数年时光,时时刻刻的怀念、点点滴滴的用情,最后终于让金庸“不忍心”揭开这样的残酷真相,因此写到第五卷少室山大战时,紧急修改了相关剧情大纲。
阿朱的主公慕容博,因此从处心积虑的大阴谋家,变成了纯损人不利己、专坑儿子的脑残。
原本创作思路里,多半已死了30年的萧远山,不但死而复生,而且将“大恶人”的罪行的全背了,也从惊鸿一瞥的慷慨英雄,变成了另一个行事完全不合逻辑、专坑儿子的脑残。最后为了让此二人尽快退场,影响原本大纲,又只好空降一个扫地僧来“机械降神”。
为了撇清阿朱和慕容氏的关系,连载版《天龙》里,阿碧催请慕容复带领众家将上少林寻阿朱,随后慕容诸家将才遇上丁春秋和函谷八友的剧情,此后三联、新修版本也被删除了。
金老先生尚嫌不足,新修版《天龙》又加上了包不同见到阿朱和萧峰,认可他们关系,萧峰帮慕容氏打败星宿派摩云子等人,抢回两万两银子,让萧峰觉得「总算帮了慕容公子一个忙,以后带了阿朱北上,不再回来,也就心安理得」,让阿朱对包不同说「三哥,慕容家待我和阿碧很好,从小把我们养大,就当自己女儿一样,待你们也好,就像是自己兄弟。我本该好好报答,但我这一生一世,已跟定了萧大哥,他死也罢,活也罢,我心里总之再没第二个男人了」等“蛇足”剧情。
少室山大战时,又让萧峰主动发问慕容复「你要找我报仇,是因为我杀了姑苏慕容家那一个人吗?」,慕容复居然“无言可对”,反说「你和我齐名已久,今日要分个高下」,证明慕容氏并没把阿朱当成自己人,没把她死活放在心上,以消解慕容复挑战萧峰的合理性。
按武林规矩和人情世故的角度,萧峰将慕容复的侍婢阿朱拐跑、又亲手将她打死,本就是有负于慕容复这个“神交之友”之事。
如果慕容复稍微有点反派boss的水准,按其正常行事逻辑,当然是:「在下岂敢与契丹萧英雄齐名?只是阿朱和我情同兄妹,向来不以主仆视之。这个妹子既已死在契丹萧英雄手里,那也说不得了,区区姑苏慕容要来领教契丹英雄的高招。以多敌少,莫怪莫怪。」
如此振振有词,虽不可能逼得萧峰束手就擒,至少也能令其心神一乱,大大加强本方胜算,而且更留下此战不胜,还能与萧峰转圜交好的余地,而不是当真就哑口无言,错此良机,更被萧峰“老鹰捉小鸡”一般当众羞辱了。
而且,新修版《天龙》为了帮阿朱此前的说辞圆谎,不得不尽可能拖长慕容博假死的时间,拖到雁门关惨案后的二十多年,五十多岁时才诈死,让他自己的诈死之举,以及玄慈方丈对他的相关追责,都变成不知所谓的笑话。
连载版和三联版里,本已肯定死去的慕容王氏夫人,慕容博之妻,慕容复之母,王语嫣名义上的姑母,也因此在新修版被死而复生,一直在幕后策划,替慕容博当传声筒。
然而第二卷曼陀山庄的相关剧情,偏偏没跟着改动,王语嫣依旧称她早已过世,恶婆婆严妈妈依旧扬言「去掘了慕容家姑太太的坟,将她尸骨拿到花肥房来」……留下了一目了然的新bug。
不得不说, 金老先生的创作意图很明确,但就是打补丁修复bug的水平,已经远不能和壮年时创作黄金期相比了。
比较成功的写法,其实是紧接《天龙》之后的《笑傲江湖》,少林武当两派谋算五岳剑派的种种谋划,向问天坑陷令狐冲的种种阴谋,都是含而不露,识者自识。拿掉这些阴谋论,把方证和冲虚当作真正的守序善良系的武林高人,把向问天当做慷慨豪迈、赤胆忠心的义士,就是各个版本电视剧的简单处理,故事仍然完全成立,而且精彩。
这才是 巅峰金庸的极厉害处,充分体现了文学作品的功能性、戏剧性和美学的全方位统一。
其实《天龙》的“萧朱恋”相关情节,也完全可以设计类似的两层真相。一层慕容博大恶人的“阴”,一层兼容阴谋论的“阳”,而且都完全能够成立。所需要做的,仅仅是将三联版《天龙》第五卷,萧远山杀玄苦、杀白世镜的自白都虚化、删除就行了。这样表面一层真相,仍然如大家所通常认知的这样,给意识不到这些的读者或观众看,故事也同样完全成立。
而有心的读者亦可从情节种种不合理处,自行推导出深一层真相:当时举世皆敌,眼见父子二人难以脱身,萧远山索性破罐子破摔,帮儿子顶罪。而他和真正的“大恶人”慕容博的举动,也因此变得极有逻辑,不再是不知所谓,只会坑儿子的脑残。
萧峰也不必再担负起「因为凶手是生父,就不替养父母、恩师报仇,或出言谴责、声讨真凶」的道德负担,岂不美哉?